威马复活闹热闹,资本接盘露端倪,行业需硬实力才有前景

有些事儿,越琢磨越觉得别扭。你发现没,这年头“企业复活”跟“网红打赏”似的,大家看个热闹,真掏钱、真信心的没几个。威马汽车这个故事,也就这么一出接一出了。说实话,大家都好奇一个问题,威马都停在路边熄火这么久了,怎么就忽然有资本竖着小旗子喊复活了?资本的这张白骑士面具,戴得倒是潇洒,问题是,底下到底是一张什么面孔?

威马的债务放在那杵着,260个亿,翔飞投资这边才1个亿注册资本,背后的宝能自己也自身难保。说句掏心窝子的,有人希望这盘菜炒起来大家有肉吃,可你连锅都没架好,光在横幅旗子上下功夫,能管啥用?很多人觉得资本接手,说明市场认可这个企业。那我反问一句,真有那么肥的肉,早就抢破头了,还能轮到你如此轻松拿下?跳出来的,大多惦记的是“企业壳”和一堆资质资格证,谁真想做死磕到底的苦创业者?

资本倒腾僵尸企业,纯靠故事起家。你说众泰、恒大,这一串名字,响亮归响亮,多少年下来,有一个翻身的吗?咱不是光说威马,别的“僵尸车企”也是同一人设:车没造成,地方有补贴,员工有安置,剩下就在朋友圈里画饼。众泰那几年热闹吧,跟风搞“模仿”,靠几辆看着像豪车的样子糊弄买家。等风头一过,连设备都开始低价流拍,啥叫没人接盘?真正的市场眼睛滴溜溜转着,谁看不出来里头是空心货?

恒驰更夸张,车都快卖成“期货”了,发布会开了不知多少次,隔两月一消息,结果怎么着?真正放到市场上一使劲,这“雪糕筒”质量立刻暴露,销量整个都不敢让外面知道。哪吒说什么中东资本要入局,到现在也没下文。怎么?中东人傻钱多?人家手里的每一分钱,都精得打透了,值不值得投一目了然。

到底问题在哪?说白了,这些企业最大优点不是技术,不是产品,不是团队,而是还有块拍得出的“地皮”,一纸稀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别小看这张纸,拿去资本市场一打包,说不定哪天某基金、某产业集团真就脑袋一热来个并购,撑几天市值,最后逼政府兜底。这个局,大家都懂,可谁都不说破。

政府咋想的?也能理解。你说造车这活,涉及产业链、就业、税收,稍微大点的城市恨不得把造车厂请进来,连地带政策、甚至贷款优惠都一大堆。为啥?保住GDP,看上去繁荣,招商引资有成绩。可你想想,真要有价值,不用政府催着,企业能自己跑起来的都拼了命招工。非得靠政府给补贴、拉关系才能活着的企业,十有八九离市场越来越远。

企业活着靠什么?别说什么愿景、情怀,最后拼得就是产品技术和市场。谁家车真省油、真智能、便宜好用,谁才有底气活下去。拜托,2024年了,你还指望靠PPT卖座,靠几位投资人忽悠市场?比亚迪早就烧出刀片电池,吉利、蔚来、理想早就一脚跨进智能驾驶,这些年拼的是什么?研发!拼的是积累!紧随时代变化!资本的热度只是暂时的,真刀真枪的竞争才决定了谁能笑到最后。

可惜的是,僵尸车企总想占个便宜。烂摊子没人收,银行坏账还没处理,员工天天摸鱼着急上火,不见未来。你问问那些还在坚持的老员工,谁不是边干边等机会跳槽?哪里真心相信企业能翻盘?新的投资人如果没真本事,就是串场子。“老子带着资金来,你们打工的凭啥有期待?”这种流于表面的资本游戏,对行业一点好处没有,反而是一种资源浪费。土地占着没开发,设备搁着生锈,政策优惠落到实处的技术企业反而拿不到。真正在产品上下功夫的,被这些僵尸企业反向拖垮。

你还真别觉得市场竞争没门道。现在整中国能超过千辆月销量的汽车品牌加起来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那剩下的品牌,在干嘛?有的干脆早早变成“PPT创业公司”,有人张嘴闭嘴就是“再等三五年,我们必定崛起”。比亚迪自己都说,现在就算留下二三十家主流车厂,可能都太多了。为啥?不是市场不需要新企业,而是市场不需要这些没有技术、没有创新、对社会只剩麻烦的壳公司。

有时特别想问,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喊“高质量发展”,可是土地、人才、设备这些最宝贵的资源,最后都扔谁手上了?光靠政策兜底、资本吹牛,不行的!你退一步说,人和地都得等着,一大堆员工天天在厂里“备岗自习”,内心八成也是一团糟。与其让大家折腾、拉锯,不如干脆一点,“把僵尸企业该关就关,把资源释放出来,让真有技术的团队有机会用。”

说到这里,谁都明白,供给侧改革不是一句口号,它要的是把最核心的资源配置给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不是让庞氏骗局延续下去,也不是为了“就业保全”就牺牲行业长远健康。发展方向错了,今天能保,明天还能保?后天、新十年又怎么样?

威马复活闹热闹,资本接盘露端倪,行业需硬实力才有前景-有驾
威马复活闹热闹,资本接盘露端倪,行业需硬实力才有前景-有驾

有时候很多人把政府和资本想得太美好。以为政策能让企业“复活”,以为有钱就万事大吉。可真想一想,政府只能托一把,最终还是要让市场决定生死。资本最多给时间窗口,但要的始终是盈利、成长。指望他们变成无私的慈善家?醒醒吧,要是市场看不到回报,谁都不会动真格。科技和市场才是唯一铁律。

再说说消费者,谁还没被这些僵尸企业“坑”过?上次我的朋友买了威马,四处找售后根本没人搭理,车坏了修个配件,三个月都难,下一个要不要再信这种企业?用户信任没了,后面哪怕你真有重组,产品再好,别人凭什么还信你?

这几年,新能源车企就像“千团大战”,猛地一下谁都以为能成独角兽。然后实际是,只有少数真正的创新者、踏实做事的公司能跑通最后一公里。刀枪剑戟都过去了,经营的本质才浮出水面。资本的“快马加鞭”管不了长远,技术创新和品牌积淀才有资格笑傲江湖。

所以,有时候我们要问自己,中国汽车产业,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未来? 还要再多一轮资本炒壳子,还是踏踏实实把基础技术心无旁骛地做下去?是妄想着一夜暴富、扶持僵尸拉高政绩,还是愿意让失败者有序退出,给新生力量成长的空间?

别让“僵尸企业复活”变成全民幻想。别以为政策、资本、故事就能替代产品和创新。盯着表面上的繁荣,最后往往是更大的泡沫。行业转型这步,不能靠拖,不能靠混,一味拖着反而是耽误大家。

威马复活闹热闹,资本接盘露端倪,行业需硬实力才有前景-有驾
威马复活闹热闹,资本接盘露端倪,行业需硬实力才有前景-有驾

市场的铁律,永远只认硬家伙。技术、产品、服务、诚信,哪个都不能糊弄。让真正有能力的企业和人才有机会,把资源和政策用在刀刃上,这是整个行业的共识,也应该成为所有行业的底线。大家都明白,有时候看起来“活着”,其实早该“休矣”;与其让人沉迷泡影,不如留出一片空间,迎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既然选择了这条赛道,不如早点告别伪复活的虚头巴脑,真正走上拼实力的正道。这才是行业、社会、用户共同的期待。

威马复活闹热闹,资本接盘露端倪,行业需硬实力才有前景-有驾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