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5 日,汽车圈被一则拆解视频与一条回应刷屏 —— 易车发布小米 YU7 全网首拆,从电池包到车身结构 “扒得底朝天”,而小米创始人雷军很快发声:“推荐车主都看看,也欢迎同行专家指点”。
短短一句话,却在汽车圈掀起波澜。要知道,此前车企面对第三方拆解多是 “避而不谈”,雷军为何主动 “敞开家底”?这背后藏着小米汽车修复信任、秀出实力、重塑规则的三重战略深意,甚至可能改写新能源行业的竞争逻辑。
雷军的回应,首先是为了化解小米汽车的 “信任心结”。
回溯 2025 年 5 月,小米 SU7 Ultra 因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陷入争议 —— 宣传时强调 “功能性设计”,实际交付后被指 “仅装饰作用”,超 300 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退车。尽管小米推出 “免费改配 + 积分补偿” 方案,但 “宣传可信度” 的质疑始终没消散。
这次 YU7 首拆,雷军没有回避,反而主动推荐车主观看,本质是用 “可视化证据” 重建信任。拆解视频里,96.3kWh 电池包的多段式防护结构、0.1mm 级的车身焊接误差、激光雷达的真实安装位置,把 YU7 的品质从 “广告话术” 变成了 “能摸得着的细节”。
“欢迎同行专家指点” 这句话,看似客气,实则是雷军向行业亮出的 “技术宣言”,底气源于小米造车四年的硬积累。
通过龙易查检索小米汽车可见,其 2021 年正式注册成立,经营范围明确包含新能源汽车制造、研发等核心领域,且公示信息显示,企业短短四年内已完成多轮技术相关的工商变更,持续扩充研发版图。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能实现 5.2C 超快充,15 分钟补能 620km,这在 25 万级 SUV 里实属少见;
700 TOPS 算力的 NVIDIA Thor 芯片,配合激光雷达,智驾能力直逼高端车型;
继承自 SU7 的 9100 吨大压铸技术,让 YU7 车身强度比同价位车型高 15%。
过去,车企对核心技术多是 “藏着掖着”,宣传时只说 “续航多少”“加速多快”,却对电池防护、车身工艺这些 “看不见的细节” 避而不谈,消费者选车全靠 “猜”。
但小米不一样:SU7 上市时公开压铸技术细节,现在 YU7 又接受第三方拆解,还邀同行指点。这种透明化,正在倒逼行业改变 —— 已经有车企悄悄计划跟进 “拆解验证”,怕被用户质疑 “不敢拆就是没底气”。
对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好事。以前选车靠 “口碑”“评测”,现在能通过拆解对比电池包、车身工艺,信息不对称大幅降低。
说到底,雷军对 YU7 拆解的回应,不是一次简单的事件互动,而是一盘 “多赢大棋”:当用户认可 YU7 的品质,自然更愿意接受小米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的联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