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隐现测试车,是识别贴残留,厂家已承诺改进

最近一则“新车玻璃映出‘测试车’”的爆料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有车主提车时发现后窗或前挡角落,在特定光线下隐约显出三个字——“测试车”。怀疑是工厂贴的静电识别贴没清理干净留下的痕迹。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在9月7日下午公开道歉,解释这是下线静态评审时用的识别贴留下的,可用湿毛巾擦掉,公司也已改良贴材并承诺后续抽检车型不会再出现类似情况。

到底问题出在哪?按业内检验人员说法,整车静态评审和下线质量审计属于行业常规:每批抽检若干车辆做外观、内饰、装配和部分通电功能的检查,之后还会动态路测排查异响、振动和动力匹配。抽检本身没有问题,暴露的问题在于工序闭环没有做到位:贴、检、摘、验收这几道工序存在遗漏或标准不够细化,导致最终把“看得见的瑕疵”交到了消费者手上,形成感知风险。

为什么小小一件事会被无限放大?背景是小米汽车正处于快速放量期。8月单月交付维持在3万台以上,1–8月累计交付超过21万台,雷军把年目标提到35万台,截至8月底完成率约60%。北京亦庄一期规划年产能15万台,初期月均约1.25万台,二期已于2025年7月投产,处于爬坡阶段。在这样的扩量节奏下,任何“小毛病”都会被放大,公众和资本对供应链与质量管理的敏感度自然提高。

玻璃隐现测试车,是识别贴残留,厂家已承诺改进-有驾

回顾过去,小米并非第一次被放大镜检视。今年5月,部分SU7车主反映大灯与翼子板接缝鼓包;SU7 Ultra宣传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经实测收益有限、减重仅1.3公斤,公司最后提出改配铝制机盖或补偿积分。这些事合起来传递的信号很清楚:在技术宣传、装配公差和下线检验三条线上,需要更严谨的标准和更透明的沟通。

玻璃隐现测试车,是识别贴残留,厂家已承诺改进-有驾

给小米汽车的三点建议,都是接地气且可操作的。补齐工序闭环:把静态评审流程量化,做成可追溯的SOP,贴标、检测、摘标、二次检验由不同岗位交叉验收,并留痕记录;对静电贴的材质和粘性进行供应商升级和耐候测试,避免光照下显影。建立快速响应与消费者沟通机制:遇到视觉瑕疵,不仅要及时说明来龙去脉,还要提供上门处理、免费更换或可视化修复证明,让消费者放心。加强产线与品控的节拍管理:在产能快速爬坡期,提高抽检频次和来料检验标准,用更严的节拍把质量波动压住。

玻璃隐现测试车,是识别贴残留,厂家已承诺改进-有驾

这件事对小米汽车意味着什么?短期内只是品牌声誉的小幅波动,并未触及车辆的安全与性能核心;中期来看,则是从互联网思维向制造业精细化管理转型过程中的成长阵痛。中国车企在高速扩张中不一定会被这些细枝末节绊住,但能否把可预防的瑕疵当作管理改进的契机,将决定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能否长期立稳脚跟。

玻璃隐现测试车,是识别贴残留,厂家已承诺改进-有驾

企业的质量承诺该如何在每一辆交付的车上体现?一句话:把流程做厚、把责任做实、把沟通做到位。销量能带来数字,但要把数字转成信任,还得靠这三样东西。你怎么看,碰到类似的交付瑕疵,你更在意厂家的处理速度还是事后解释的诚意?

玻璃隐现测试车,是识别贴残留,厂家已承诺改进-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