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销量近50万,中美新能源销量差距大,比亚迪表现如何

说起新能源汽车这几年的风头,真是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以前咱们说到电动车,第一反应都是“特斯拉”,觉得这玩意就是美国人玩出来的高科技,咱们中国车企就跟着追呗。

可是到了今年,这账一算,场面突然就变了。

特斯拉三季度全球卖了49.71万辆,光是上海工厂九月份就贡献了9万辆,看着还挺拉风。

可谁能想到,比亚迪把自己的季度成绩一报,直接把特斯拉落在了后头——人家第三季度纯电车型卖了58万多辆,要是加上插混,前三季度总销量都快冲到326万辆了。

特斯拉销量近50万,中美新能源销量差距大,比亚迪表现如何-有驾

对比下,特斯拉前三季度全球才交付121.8万辆,这差距不光是数字上的,背后其实是两家企业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的大不同。

咱们不禁要问,特斯拉怎么了?

这家公司不是说有马斯克加持,一直都是电动车的“灯塔”吗?

其实细看特斯拉这两年的变化,问题比想象中要多。

别看全球数据还在涨,增速却明显慢下来了。

为什么?

一大半动能都靠着中国市场撑着。

你看,中国工厂的销量一贡献,全球成绩立马好看,但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哪有那么容易?

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一个个都不是吃素的。

特斯拉再怎么调价、鼓吹创新,也架不住人家本地品牌层出不穷的花样。

更要命的是,特斯拉价格越降利润越薄。

特斯拉销量近50万,中美新能源销量差距大,比亚迪表现如何-有驾

为了抢销量,Model 3入门价一降再降,据说今年都比年初少了12%。

供应链成本又涨,特斯拉的盈利压力哪能不大?

这买卖做着,赚钱的速度都赶不上卖车的速度了,可见马斯克的焦虑不是装出来的。

再看比亚迪,怎么这家老牌国产车企突然就成了行业“教科书”呢?

其实说穿了,比亚迪这些年走的路,跟特斯拉完全不是一种思路。

比亚迪是“全链路自己干”,从锂矿开采、刀片电池到芯片自产,什么都要自己掌控。

哪怕原材料价格疯涨,人家有自家锂矿,成本一下就压住了。

芯片紧缺?

也不是大问题,自己摸索着研发,能顶一部分就顶一部分。

研发、制造、组装、销售、服务,全链条自己玩,这叫“垂直整合”。

这玩法,看似“重”,可遇上外部环境剧变、供应链卡脖子的时候,反倒是比亚迪这类全产业链的企业最有抗风险能力。

特斯拉销量近50万,中美新能源销量差距大,比亚迪表现如何-有驾

你看这几年全球不安生,原材料供不上、芯片短缺、物流一波三折,特斯拉这种严重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模式就开始掉链子。

比亚迪反而稳得一批,销量和利润都没啥大波动,这还不算牛?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比亚迪不是靠打“价格战”赢的。

你去问问买比亚迪的人,怎么选的?

大部分会说,技术靠谱、空间大、配置全、价格也不离谱。

比亚迪不是专门和你拼低价,而是不断推高性价比。

甚至到了今年,你会发现比亚迪的高端车型都开始“叫板”BBA了,敢卖20几万、30几万的电动车,这在几年前谁敢想?

不但销量起来了,利润率还死死稳在15%左右。

你要说中国新能源市场谁是“定价权”的掌控者?

其实现在已经不是特斯拉了,是比亚迪带头定标准,别人跟着学。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本质问题:什么是“产业链掌控力”,它到底有多重要?

以前大家觉得,车企只要把设计、品牌、销售做好,零部件外包给世界各地,分工合作,效率最高。

特斯拉销量近50万,中美新能源销量差距大,比亚迪表现如何-有驾

可一旦环境不稳定,这种模式的被动就很明显。

你不掌握核心零部件,比如电池、芯片,成本、质量都没法百分百把控。

比亚迪“要啥有啥”,哪怕市场有风吹草动,自己做决定、自己应对,灵活程度和成本优势都完全不一样。

这就像打仗,你自己有兵有粮,和靠外援的差距,关键时刻就出来了。

有人问,比亚迪的优势是不是能一直持续下去?

特斯拉还有没有机会翻盘?

说实话,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

新能源车市场,技术迭代太快。

今天你领先,明天搞不好就被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反超。

比亚迪的优势在于全产业链和本土化运营,只要全球化扩张能顺利推进,比如欧洲、东南亚、拉美市场能站稳脚跟,优势会越来越大。

可只要比亚迪有点松懈,特斯拉或者其他新玩家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池新技术上搞出大突破,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出现“黑天鹅”。

特斯拉销量近50万,中美新能源销量差距大,比亚迪表现如何-有驾

特斯拉之所以被大家一直拿来和比亚迪对比,不只是销量,更在于它代表了一种“硅谷模式”的创新精神。

马斯克有野心,敢赌敢冲,谁知道哪天真就靠星链、AI、自动驾驶这些东西扭转局面?

毕竟,技术革命从来不是按部就班的。

还有朋友可能会问,中国新能源车这么牛,为什么还总是觉得不安稳?

其实说到底,新能源车的未来,不只是销量比拼,更是全球标准制定权的争夺。

特斯拉以前牛,是因为它能定义电动车该怎么造、怎么开、怎么玩,全球都学它。

现在比亚迪领跑,已经开始参与全球标准制定,甚至影响了欧盟和东南亚的政策,这才是真正的“出圈”。

可这条路远远没走完。

技术、品牌、服务、市场、政策,哪一环掉链子都可能失势。

中国车企要想把优势变成“霸主地位”,还得不断投入、不断创新,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

再说句大实话,比亚迪的成功给中国企业什么启示?

以前大家都觉得,国产品牌只能靠“性价比”,拼命压价,赚血汗钱。

特斯拉销量近50万,中美新能源销量差距大,比亚迪表现如何-有驾

现在比亚迪给了一条新路:掌握关键技术、垂直整合产业链、敢于高端创新,才能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与其在供应链上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如自己做难而正确的事。

中国市场这么大,消费升级这么快,只要你真能做出让大家心服口服的好产品,不愁没人买单。

中国企业的未来,不只是“产品出海”,还要做到“标准出海”、“技术出海”,甚至“生态出海”。

当然,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比亚迪模式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学得来的。

全产业链自控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极高的管理难度、还有极强的技术积淀。

不是说照着葫芦画瓢就能成,每一环都要自己啃下来。

特斯拉虽然吃了产业链的亏,但它在品牌、创新、全球化上还是有不少独门秘籍。

未来说不定哪个细分赛道又让它翻回头来。

科技行业,没有常胜将军。

特斯拉销量近50万,中美新能源销量差距大,比亚迪表现如何-有驾

今天你领先,明天不努力,后天就掉队。

再退一步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大”只是起点,走出去才是真本事。

比亚迪如果能持续保持创新,打开海外市场,实现全球化运营,优势还能延续很久。

如果只守在国内市场,迟早被外部环境裹挟、被新玩家超越。

特斯拉要想翻盘,就得拿出点真本事,让人眼前一亮的颠覆式创新,光靠降价和刷存在感没用。

大家都在拼技术、拼市场、拼服务,没有捷径。

说到底,这场中美新能源车之争,既是企业实力比拼,也是国家产业战略的比拼。

中国车企能不能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要看能不能持续创新、不断突破,而不是一朝领先就以为天下太平。

未来几年,谁能把握住新一代电池、芯片、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关键技术,谁才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比亚迪今天跑在前面,不代表明天就一定是它的天下。

特斯拉有马斯克,咱有王传福,谁能笑到最后,不光看谁跑得快,还要看谁能一直跑,而且不迷失方向。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中国新能源汽车这条路,还能“牛”多久?

比亚迪、特斯拉你更看好谁?

你觉得下一个行业变革,会不会就出现在我们没注意的地方?

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谁能预判到下一个风口,谁就能把握未来。

新能源车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场,真正的赢家,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