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都车展,走进展馆的第一秒,我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以前展台 C 位永远是雷克萨斯、保时捷的身影,今年却空了一大片;相反,比亚迪、长安、奇瑞的展馆被挤得水泄不通 —— 不是简单的搭个展台,而是直接 “包馆”,旗下所有品牌集体亮相,像摆开了一场 “实力秀”。
有人说这只是一场车展的热闹,我却觉得,这是中国汽车行业 “改朝换代” 的缩影。
逛完 3 天,扒完上百款新车、十几个技术方案,我挖出了 6 个足以改变未来 3 年买车、用车逻辑的真相。每个真相背后,都是用户需求、技术迭代和市场格局的深层博弈。
一、技术战:增程不 “落后” 了?合资拿着发动机杀回来了
3 年前,增程式电动车还被骂 “脱裤子放屁”—— 本质是 “烧油的电动车”,发动机只发电不驱动,技术含量低。
但今年成都车展,画风完全变了:大众带 EA211 1.5T 发动机入局增程,别克发布 “真龙” 增程技术,广汽扔出 “星源” 增程,上汽亮出 “恒星” 增程…… 以前避之不及的发动机,现在成了增程车的 “核心卖点”。
为什么?因为用户的吐槽倒逼技术升级。
早期增程车的痛点太明显:理想 ONE 的 1.2T 三缸机噪音大,问界 M5 馈电时动力软,岚图 FREE 馈电油耗直奔 10 个油。这些问题,本质是发动机 “不行”—— 要么排量小、要么热效率低,只能勉强发电,根本谈不上体验。
现在不一样了。大众 ID.ERA 用的 EA211 1.5T,热效率突破 43%,馈电油耗直接压到 5.3L;别克至境 L7 的 “真龙” 增程,把 CLTC 纯电续航做到 302km,馈电状态下动力还能跟纯电版持平;就连自主车企的昊铂 HL,都敢喊出 “静谧无抖动”—— 发动机启动时,车内几乎感觉不到震动。
更狠的是 “大电量”。以前插混车电池也就 10-15kWh,纯电续航 50-80km,号称 “解决短途需求”,实际用起来还是得频繁充电。今年车展上,增程 / 插混车的电池直接飙到 60kWh 以上:智己 LS6 纯电续航 450km,小鹏 X9 超过 430km,尊界 S800 也有 400km。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台 “不用等充电桩的电动车”。日常通勤一周一充,周末跑个 300 公里的短途,根本不用油。就算长途馈电,现在的发动机也能扛住油耗和动力的双重考验。
本质上,增程的战场已经从 “有没有” 变成了 “好不好” 。以前新势力靠增程避开发动机短板,现在合资车企拿着几十年的发动机技术杀回来,自主车企则用电池和电控优势反击 —— 这场技术仗,最终受益的还是用户。
二、营销战:从 “比参数” 到 “聊情绪”,自主车企摸到了用户的痒点
以前车企卖车,张口闭口都是 “马力多少”“加速几秒”“续航多长”—— 拼的是功能参数。但今年成都车展,我发现车企的话术变了。
小米 YU7 一上来就扔出 9 种车漆颜色,每种颜色都有故事:“极光绿” 源自北极圈极昼,“日落橙” 复刻撒哈拉黄昏,连喷涂工艺都特意强调 “8 层镀膜,耐刮度提升 30%”。结果呢?展台被年轻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不少人拍着车漆发朋友圈:“这颜色,开出去绝对不撞款。”
不止小米,小鹏新车型重点推 “星云紫”,坦克加推 “丛林绿” 定制版,甚至一向低调的奇瑞,都为复活的 QQ 设计了 “奶白”“浅蓝” 等清新配色。
为什么颜色突然成了主角?因为用户要的不只是 “代步工具”,更是 “社交符号” 。以前买车,黑白灰最安全;现在年轻人买车,希望车能代表自己的审美 —— 开什么颜色的车,就是向外界传递 “我是什么样的人”。这种从 “功能价值” 到 “情绪价值” 的转变,正是车企营销的新战场。
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L” 版本火了。
以前 “L” 只代表 “加长”,比如宝马 5 系 Li、奔驰 E 级 L,就是把轴距拉长,满足中国家庭对空间的需求。但今年比亚迪推出的汉 L、唐 L,不只是加长 —— 汉 L 换了全新底盘,唐 L 加了激光雷达,连内饰材质都从皮质升级成了麂皮。
说白了,“L” 已经从 “尺寸符号” 变成了 “升级符号”:普通版主打性价比,用来跟同级车打价格战;“L” 版则靠空间、配置、智能升级,卖更高的价格,赚更高的利润。比如唐 L EV,比普通版贵了 5 万,但订单量占比居然超过 40%—— 用户愿意为 “更好” 买单,而不只是 “更长”。
最狠的还是自主车企的 “包馆”。比亚迪包了 1 号馆,长安包了 3 号馆,奇瑞包了 5 号馆,旗下燃油、混动、纯电品牌一字排开,像展示 “家族实力”。反观海外品牌,雷克萨斯、劳斯莱斯直接缺席,宝马、奔驰的展台也比去年小了一半。
背后是市场份额的逆转:2020 年,中国品牌市占率才 38%,今年前 7 个月已经冲到 62%。以前是 “海外品牌主导”,现在是 “自主说了算”——“包馆” 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力的底气。
三、市场战:每个细分市场都在 “长大”,小众车也能当爆款
逛车展时,我发现一个规律:不管是小型车还是大型 SUV,尺寸都比 5 年前大了一圈。
比如 A-SUV(紧凑型 SUV),2020 年 CR-V 车长 4585mm,轴距 2660mm;今年宋 PLUS 车长 4775mm,轴距 2765mm,直接比 CR-V 大了一圈。再看 15-20 万的轿车,2020 年雅阁车长 4893mm,轴距 2830mm;今年奇瑞风云 A9L 车长 5018mm,轴距 3000mm,已经摸到了中大型车的门槛。
为什么车越做越大?因为用户在追求 “越级体验” 。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大的空间、更全的配置,谁不乐意?比如 15 万买风云 A9L,既能当家用车,又能偶尔当商务车,相当于 “花 A 级车的钱,买 B 级车的体验”—— 这种 “性价比陷阱”,没人能拒绝。
小众市场也在爆发。
比如小型车,奇瑞 QQ 居然 “复活” 了。这款 2003 年推出的 “国民神车”,2014 年因为消费升级停产,今年又回来了 —— 纯电平台打造,轴距超过 2700mm,还加了智能辅助驾驶,预计售价 6-9 万。
为什么敢复活?因为小型车市场又火了。比亚迪海鸥今年前 7 个月卖了 23.9 万辆,五菱缤果卖了 16.7 万辆,吉利星愿也卖了 12 万辆。年轻人第一辆车,不需要太大,但要智能、好看、便宜 —— 奇瑞 QQ 靠情怀拉好感,靠技术补短板,一亮相就被问 “什么时候上市”。
还有越野市场,以前提到越野,就是坦克 300、牧马人这种硬派车,非承载式车身、机械四驱、差速锁缺一不可,日常开又费油又颠簸。今年车展上,“泛越野” 车型火了:哈弗大狗、哈弗猛龙、捷途旅行者,用承载式车身 + 电动四驱,既能日常通勤(油耗 7 个左右),又能轻度越野(爬个坡、过个坑没问题)。
比如哈弗大狗,今年前 7 个月月均卖 7400 辆,比硬派的坦克 300 还多 —— 用户要的不是 “极限越野”,而是 “偶尔去野” 的自由。这种 “全场景覆盖” 的车型,正在吃掉传统城市 SUV 和硬派越野的市场。
最意外的是旅行车 / 猎装车。以前这种车因为 “定位模糊”,比 SUV 通过性差,比轿车空间小,一直是边缘品类。但今年极氪 001、蔚来 ET5T 卖爆后,更多车企杀了进来:海豹 06 DM-i 旅行版、享界 S9 旅行版、腾势 Z9 GT,甚至奥迪都带来了纯电 CLA 猎装版。
背后是 Z 世代的需求变了:他们不满足于 “代步”,更想要 “个性”—— 旅行车的溜背造型好看,能装下露营装备,周末还能开去郊外拍照。这种 “场景化需求”,正在让小众市场变成主流。
四、品牌战:合资求变,自主进攻,华为系成了 “搅局者”
今年车展,合资品牌的日子不好过。
以前合资靠 “产品引入” 就能躺赢:大众把 ID. 系列从欧洲搬过来,丰田把 bZ 系列引进中国,不用改太多,就能卖得不错。但今年不行了 ——ID. 系列月销跌了 30%,bZ4X 几乎没人问津。
被逼到墙角的合资,终于开始 “本土开发”:奥迪推出 E5 Sportback,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加了 59 英寸超感广域屏和 Momenta 智驾;别克至境 L7 用了高通 8775 芯片,比海外版快了 3 倍;就连福特,都为烈马新能源加了激光雷达和智能越野模式。
合资的 2.0 时代,核心是 “本土化” —— 不再是 “我有什么就给你什么”,而是 “你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但自主车企不会给他们太多时间,因为华为系已经杀到了主流市场。
鸿蒙智行今年扔出了 “第五界”—— 尚界 H5,预售 16.98 万起,直接杀入 15-20 万这个最卷的价格带。更狠的是配置:华为 ADS4 智驾,支持城市 NOA 和自动泊车;纯电版续航 655km,增程版能跑 1000km;后排还是 “真三座”,三个成年人坐进去不挤。
要知道,这个价位的宋 PLUS、零跑 C11,要么没有高阶智驾,要么后排空间小。尚界 H5 一出来,相当于 “用 20 万的价格,卖 30 万的配置”—— 这种降维打击,会让合资燃油车和自主普通混动车型都很难受。
还有宝马和福特,选择了 “差异化突围”。
宝马今年不聊电动化、智能化了,转而主打 “驾控”—— 带了 9 款 M 系列性能车和 10 款 MINI 改装车,展台布置成 “赛道风格”,强调 “纯粹的驾驶乐趣”。为什么?因为宝马发现,在电动化同质化的今天,“驾控” 才是自己的核心优势 —— 别人能做智能座舱,但做不出 M 系列的操控感。
福特则押注 “越野”,把展台变成了 “户外主题公园”,带了烈马新能源、猛禽 F-150 等车型,强调 “Fun 天性,去野行”。以前福特什么都想卖,轿车、SUV、MPV 都做,结果什么都不精;现在聚焦 “越野”,反而打出了差异化 —— 喜欢户外的用户,一想到越野,就会想到福特。
结尾:买车的逻辑,该变了
逛完今年成都车展,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汽车行业的 “上半场”(电动化)已经结束,“下半场”(智能化 + 个性化)已经开始。
以前买车,看品牌、看排量、看油耗;现在买车,要看增程发动机的热效率、电池的续航、智驾的功能;以前选车,只有黑白灰三个颜色;现在选车,能选到 9 种颜色,还能定制内饰。
对于用户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 不管你是喜欢性价比,还是追求个性,不管你是家用还是越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车。
对于行业来说,这是最卷的时代 —— 自主车企靠技术和营销领跑,合资车企靠本土化追赶,新势力靠差异化突围。但正是这种 “卷”,才让中国汽车行业从 “跟跑” 变成了 “领跑”。
最后给大家一个买车建议:如果预算 15-20 万,优先看尚界 H5、宋 PLUS 这些带高阶智驾的车型;如果喜欢个性,奇瑞 QQ、极氪 001 旅行版值得等;如果想买大型 SUV,乐道 L90(17.98 万起)和蔚来 ES8(30.88 万起)覆盖了高低端,能满足不同需求。
记住:现在买车,不要只看参数,更要看 “是否适合自己”—— 毕竟,车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你生活方式的延伸。
你今年有买车计划吗?最关注哪个车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