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造车这事儿,这两年可真是眼看着在飞。有人说,光是今年头八个月,汽车产量就超过两千万辆了,出口量一次次新高,连老牌“汽车帝国”欧洲都开始紧张了。你说这背后到底是啥让中国车突然走上“世界大道”?这事儿到底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还是还得瞅瞅后面有啥坎儿?是不是产得多、卖得快、厂子建得到处都是,咱们的车就能世界称王称霸?
先得问一句:中国车为啥能飙那么快?你敢说有多少人以前看见国产车不是撇个嘴、摇个头,说质量不行样子丑、动力差。可短短几年,怎么成了新宠?是不是因为科技进步?还是政策砸钱?或者就是咱们实在是饿太久了,一有机会就拼了命往前冲?中国人,是不是天生逆风也能起飞?
先说说新能源汽车。别看咱说着新能源汽车都快成“口头禅”了,数据是真耀眼。头八个月,新能源整车产销量都快破千万大关;同比增速可以说是飞跃了,人家三成多,看谁不服?渗透率都过半了。你说这是不是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典型故事?有人说,咱是不是趁着老外“油电切换”还迷糊着,抢了个先机?可这块优势能保持多久?等德国、美国、日韩都缓过劲儿来,大规模切换新能源,咱还能不能继续甩出一条街?
还有的说,国内市场正成红海,大家都往外突。所以出口数据一爆,肩膀就拍得“啪啪”响:前八个月整车出口四百多万台,新能源更是同比暴涨将近九成。这话听着真让人爽,但有没有想过,这是不是“出口转内销”历史的一个对面?回头想想,早些年日本、韩国也这么干过,后来他们遇到啥局面?有没有可能咱们现在的出口狂飙,是因为国内价格战打得太狠,一部分车企实在撑不住,才不得不杀向海外闯江湖?
中国的汽车出海,靠的到底是哪一招?是便宜?是省油?动不动就比“续航里程无敌”“智能驾驶顶格”?还是说技术创新和整个产业链的规模化优势?这三板斧混着使,把全世界老百姓掰得服服帖帖?咱是不是得承认,有时咱还是靠性价比打天下?便宜是竞争力没错,但便宜能便宜多久?真跟国外大牌正面刚,靠的还是得实力。你说一辆10万块的比亚迪,去欧洲跟人家20万欧的宝马、奔驰干架,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咱这把抓得住真正的核心技术吗?有专利壁垒吗?电芯、AI、底盘,是不是一捅就有“卡脖子风险”?
出口猛增,工厂也撒得满世界都是。中国车企现在海外建厂、合资,这些年一口气冒出来八十多个车厂。比亚迪、上汽、吉利这种大户一口气各出八家,为什么不愣头青似的光卖不造?是不是想着“本土化”更容易过监管、更容易拿补贴、更贴合当地口味?这条路对不对,谁都没底。你造的不是零部件,是整车,万一政策变了,税收“加个码”,环保门槛一抬,你这投资还能不能收回来?国内企业出海,还能继续靠用工成本、管理模式、人情世故这些老套路吗?外国的水土,究竟适不适合咱们的“本事”?
慕尼黑车展刚刚结束,你瞧瞧,咱中国搞新能源的十四家车企,半壁江山全搬到展区里去了。这头阵打得可真漂亮。现场比亚迪、奇瑞、吉利、问界、小鹏等等扎堆露脸,主动向世界秀肌肉,说要加大对欧洲的投入。可你再仔细琢磨,这招能不能持续?是不是“人多就必然是赢家”?你这一窝蜂进欧洲,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欧洲政策啥时候会像美国那样直接把“关税大门”死死堵上?欧盟一旦扎起篱笆——比如今年四月,不是刚刚说要查新能源车的补贴问题吗——那么中国车想全盘打开市场,真能那么顺吗?
中国汽车走出去了,头一回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咱还有啥是没想明白的吗?是不是出口越多越好、厂子建得越广越强?有没有风险?想过没有,全球产业链现在就经常动荡,地缘政治风险天天在变,某天某个国家政府突然出政策,彻底给你来个“下马威”,你是不是又得挠头?美国汽车工人罢工闹得不可开交,欧洲有上万个农民抗议外国货冲击,咱中国车要是把价砸得太狠,保不齐在欧洲也会闹出个“抵制潮”,你说这图啥?
最让人琢磨的一个问题:如果中国车今后真遍布全球每一条街道,是不是意味着咱们“制霸汽车天下”了?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以前日本、韩国汽车席卷世界,如何守住红利?靠的是不断升级品牌、抢占高端、技术迭代的实力。你看丰田、本田、现代都走过多么长一段路。现在咱们,虽然新能源冲得快,可品牌要立住,技术迭代不能慌,还有高端市场的形象,要一点点打。
再说新能源这一战,大家都知道全世界都在往绿色减碳方向跑。中国变成新能源大国,不仅是车卖得多,而且还得让产业链“绿色升级”——不然以后算“碳足迹”,欧洲发个新规,一车一查,你的高排放老工厂得被踢出局。这样想,光靠产和出口的数字暴涨远远不够。
还有,没有多少人注意:新能源这事,咱现在是走在前头没错,可人才积累、产业配套、核心零部件、软件生态,真的能独立撑住吗?要是芯片又给美国掐住、某一环节失灵,咱不是还得靠别人?所以,修炼好内功才是王道,不能被眼前的辉煌冲昏了头。咱可别像2010年前后手机产业狂潮,轰隆一过一半人掉坑里。车这玩意资本投入大、产业链更长,说变就变,贪多求快反而容易走神。
最后,就想问一句:咱们应该为中国汽车的崛起自豪,再难也得叫一声“牛X”。可千万别自以为世界已在咱脚下。未来最难的是啥?是再大的市场,一旦撞上国际政治、地缘风险、技术升级大潮,谁都不能独善其身。中国车要赢,得靠持续创新、品牌塑造、质量升级,还要和世界规则握手,把自己变成谁也绕不开的玩家。到那天,咱中国车才算真把汽车产业的主动权扛在自己手上了。现在有多快,未来就有多难——这话不信咱们就再等几年,眼见为实!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