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召回SU7,L2辅助驾驶暴露短板,行业安全隐患需反思

最近小米汽车又整了个大新闻,一口气召回了十一万多辆SU7标配电动车,直接把大家的目光都给吸引过来了。说白了,这事儿不仅仅是小米摊上了麻烦,整个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行业都得跟着反思。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事,别光看热闹,多琢磨琢磨背后那些不那么好处理的真问题。

先说说这事的起因吧。SU7喊回家,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号称能半自动开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压根就认不出来路况、反应慢、处理不靠谱。说得直白点,人开车碰见怪情况还能打个方向盘、踩下刹车,机器遇上了就容易愣神甚至做反了。你想啊,大雨天、雾气重、修路乱七八糟、你家大黄狗突然窜出来,这些场景机器没见过几次,算法没吃过这饭,那它能一口咬定该咋办?八成是懵逼。

其实用L2系统的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个隐隐的担忧——到底能不能放心给机器管着?它到底多靠得住?厂商一边喊着“科技让驾驶变更轻松”,一边又让你“随时准备接管”,这感觉就像是上了保险但底下有一行小字:“本产品不保证一定有效”。越是这样模糊地带,司机越容易掉以轻心,“反正它会自动,不用时时刻刻紧盯着呗”,可真出事了,大家谁都来不及反应。

小米这次“召回风波”其实也不是头一回。类似事别的品牌同样遇见过。今年前半年,光全国因为L2驾驶出问题就有130起交通责任纠纷,比去年还长了25%。这增长速度不是巧合,是整个行业技术突破跟不上商业速度的必然结果。大家都拼命往前跑:发布新软件、升级新功能、宣传新能力——但“极端情况”却总是卡脖子。你硬件再强,遇上蒙尘暴还是蒙圈;算法再牛,没喂够多少奇葩场景,碰上了照样会犯错。

这里面还有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传感器混用和融合。摄像头怕水怕黑,雷达怕赌气(下雨或大雾不准),超声波能测个距离但不懂啥是人啥是狗。这些信息怎么办?只能交给算法瞎猜。可这么一“瞎猜”,在复杂路况,那谁都心里犯怵。换句话说,现在的车机,大多是“识图阶段的小学生水平”,还远不像人那样能靠直觉判断危险。

算法泛化能力也是一大糟心事。比如训练的时候收集了一堆城市道路数据,但在乡下、山区、甚至高速公路上边角旮旯事一多,算法立马跟不上。数据不全,模型也就不可能包治百病。你训练了一千种正常场景,极端状况就隔三差五冒出来一批新花样。结果就是车企、供应商和司机都在做实验,“看看这次升级软件,能不能比上次更靠谱”。可谁愿意拿自己的时间和安全当小白鼠?用户体验多少都开始打折扣了。

再说驾驶员和系统的角色,大家也该琢磨琢磨。司机一旦觉得车机牛,慢慢就心存侥幸:“它会帮我刹车、帮我打方向,我可以空点心。”可真出突发情况的时候,车一愣神,司机全靠自己,却往往反应不及。前车急刹,旁车并线,甚至路人窜出来,一个走神犯懒,那是“系统不靠谱+司机大意=双重保险失灵”,事故风险自然高涨。

面对这些问题,不光是车企在头疼,监管部门也忙得飞起。美国那边早就要求出事得汇报资料,欧盟制定各种测试准则,中国也在敲定自动化分级。但细节上,执行标准还远不算细致。你说到底,技术创新跟管控谁都想快一步,结果是“创新赶进度,测试慢半拍”,最后只能靠用户帮着完善产品。

这次小米用的OTA远程升级,看着是省心,实际也暴露了另一个隐患——“软件能修,但最怕修不准”。你家里车子一升级,以为一切搞定,其实只是让“安全隐患”用一次大补丁先盖着,继续观察。如果厂商心里想着“反正还能远程修补,大不了推下个软件包”,那出厂前的严苛测试还做得会不会认真?

而且,OTA升级表面方便,实际上也会给用户带来不少烦恼。你家有些人对新技术才接触不深入,每次升级不明觉厉,升级后车子用着没准还一头雾水。尤其在偏远地区、网络不稳的时候,升级不及时,说不定车子还是“有隐患”那一批。频繁改动用户体验,哪天还没开过来车就提示一堆警告,光这点就够气人了。

小米汽车召回SU7,L2辅助驾驶暴露短板,行业安全隐患需反思-有驾
小米汽车召回SU7,L2辅助驾驶暴露短板,行业安全隐患需反思-有驾
小米汽车召回SU7,L2辅助驾驶暴露短板,行业安全隐患需反思-有驾

软硬件结合本来就是车企最难“走平衡”的路。咱们想技术能快,但安全上可不能因为“可以后补”就偷懒。修复快不是理由,测试严才是底线。OTA就像刀子,能切肉但也会割伤自己。大家热血澎湃推新系统、补漏洞,但谁也不敢保证下一个召回不是自己。

回头看看小米这次教训,其实挺扎实一课。智能驾驶吹牛皮容易,扎扎实实做安全才是万事之本。无论多炫目的辅助功能,说到底都是“帮你开车”,不是“替你开车”。极端场景下的“翻车事故”,直接就是品牌信誉在下滑,对车企来说这是不能承受之重。每一次事故、每一例召回,都反复提醒大家:“你能不能对得起用户的信任?”

站在行业的高度想,辅助驾驶技术肯定还会遍地开花,算法、硬件、交互手段天天在升级。可安全验证这道坎,谁也不能跳过去。不管是自动/辅助驾驶,终端用户用到的每一秒,都是品牌生命在验证。营销做得再好,安全漏洞一出全打水漂。只有敢于主动暴露短板、不停完善极端场景、真正为用户想多一步,那才是良心厂商。和稀泥、糊弄事、遇事就推软件升级,终归是作茧自缚。

普通用户更是得“点醒自己”。别混淆了全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界限。手不能早早离开方向盘,眼不能早早闭上。这玩意儿就像个智能助手,真有大事还得你亲自上阵。别信科技超神,也别忽视风险。每个人都该琢磨一下,“要是下次我的车也遇到这极端情况,靠不靠谱,自己能不能顶得住?”

结尾还是得说一句。行业在发展,技术在飞奔,“快”本身不是坏事,但“急”就容易出错。智能驾驶是个今天就得考虑安全的工具,不是明天才能小试牛刀的玩具。你出了一次召回,也许还算章法;如果老把用户当测试员,迟早吃大亏。希望小米的这次巨款学费,能让整个行业都冷静点儿。创新和安全,必须一起抓紧,别再为了抢先上市牺牲用户的信任。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找刺激”的——看着科技不断突破天花板,其实底下每一步都得试慎重地踩实了。你说,下一个极端场景什么时候来,这事儿还真没人能拍着胸脯保证。别让未来的小白鼠还是用户自己。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