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宣布召回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产的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此次召回的核心问题直指智驾辅助系统: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时,车辆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能力不足,若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可能引发碰撞风险。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小米在智能驾驶技术验证中的短板,更折射出整个行业在智能化转型中的深层挑战。
召回公告显示,问题车辆在夜间施工路段、异形障碍物组合等复杂场景下,传感器与算法的协同出现盲区。例如,锥桶与水泥桩的组合障碍物可能导致系统误判为“可绕行区域”,而实际空间不足引发剐蹭;或因光线不足导致摄像头识别延迟,系统未及时触发预警。更关键的是,从预警到碰撞的响应时间仅2秒,而人类驾驶员完成有效接管至少需2.3秒(高速场景)。若驾驶员因操作中控屏、分神聊天等行为分散注意力,事故风险将呈指数级上升。
技术专家指出,此类问题源于算法训练数据的局限性。当前智驾系统多依赖标准场景库训练,但真实道路中的“长尾场景”(如突发施工、非标障碍物)占比超80%,而企业往往因成本或时间压力,未能覆盖足够多的极端案例。小米SU7的召回,正是这一行业通病的集中爆发。

面对危机,小米的应对策略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通过OTA技术免费升级软件,优化场景识别算法与接管响应逻辑;另一方面,推出“智驾安全培训课程”,强制新车主完成ABS紧急制动、赛道避障等高强度训练,试图通过提升用户驾驶能力弥补技术缺陷。这种“硬件召回+信任召回”的组合拳,反映出企业从“产品中心”向“用户中心”的思维转变。
然而,法律专家提醒,企业需警惕过度强调“用户操作问题”而淡化产品责任。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若事故由软件bug导致车辆失控,且车企后台数据未由第三方托管,事故责任认定可能陷入“罗生门”。小米的培训课程虽能降低事故率,但无法替代对技术本身的严格验证。此次召回事件,将智能汽车的质量标准推向新维度。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召回量同比激增29.5%,其中软件缺陷占比超40%,“单踏板模式失灵”“智能驾驶误判”等数字化问题成为主流。传统以硬件缺陷为核心的召回逻辑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预防-响应-优化”闭环管理体系。
自主品牌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已实现召回量同比下降85.1%,而新势力品牌如小米的召回,则暴露出其在复杂算法场景化验证方面的经验短板。反观特斯拉,其因电子电气系统缺陷累计召回120.68万辆车型,召回量接近2024年全球交付总量,进一步印证了智能汽车在功能安全验证环节的潜在风险。
小米SU7的召回,是智能汽车行业从“技术狂欢”迈向“责任担当”的必经之路。当车辆从机械产品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能开”已不再是质量合格的唯一标尺,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新质量标准。企业需建立覆盖算法训练数据多样性、电子模块电磁兼容性、全场景异常工况模拟的质量防火墙,方能在智能化的竞技场中行稳致远。对于消费者而言,此次事件亦是一次警示:智驾系统是“辅助”而非“替代”,保持对路况的主动判断永远是第一要务。当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时,人-车-路的协同安全,仍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