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汽车圈的网络乱象其实挺让人头疼的。前几天,我和朋友聊起这事,他直接脱口而出一句:这年头,卖车比卖瓜还难——不但得和对手掰手腕,还得和键盘侠斗智斗勇。我听了差点笑喷,谁能想到买车的前戏竟然这么内卷。
据我体感,这种乱象在汽车行业网络讨论里,已经占了至少三成的声音,数据倒没那么明朗(毕竟样本有限),但从各种车友群和论坛爆料来看频率相当高。哪怕是我有时盯着几个热门车型的评论区,也能轻松数出几条夸大其词的帖子,或者夹杂着明显黑公关的攻击留言。
你说,难道车企真需要那些水军帮忙刷存在感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有一次和一线销售师兄聊天,他半是开玩笑地告诉我:有时候客户都直接问我,‘你们是不是买了网络上的神车广告?’这话背后藏着没说出的无奈——很多广告多了点想象,实际体验差别大得很。
其实同价位的两款车,实操起来就大不一样。拿最近比较热的中型SUV来说,A品牌的车搭载的是老款动力系统,宣称功率高达180千瓦(数据来源:厂家公告,估算实际表现),而B品牌的类似车型,动力参数只有160千瓦。但实际路测下来,A车油耗偏高,起步也不够顺滑,B车反而提速感更实在。一个PPT上数据强势,一个开起来真问题少,这种对比你遇到没?
供应链层面,我觉得这乱象有明显影子。你想啊,汽车的供应链像一次复杂的家庭聚会,每个环节都是不同家庭成员。车企把最后成品摆出来,供应商、研发、营销部门都得配合默契。可网络上一旦出问题,好比聚会中某个亲戚放了个大屁,所有人都得难堪。网络水军和黑公关有点像是那种爱搅局的远房亲戚,专门在议题上添油加醋,让本来和谐的聚会变成争吵不断。
对了,我前面说汽车行业网络乱象普遍存在,可能有点宽泛了。仔细想想,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其实针对的点比较明确:虚假宣传、恶意攻击、非法牟利。不能认为所有网络讨论都是乱象,纯粹用户吐槽、分享真实感受也是活跃网络氛围的正常部分。一个行业健康发展,还是得靠真实反馈多于黑公关吵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监管部门提出针对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网络水军甄别这段(先按下不表),这技术听起来高大上,实际效果咋样,可能连他们也没摸清楚。
你有没有注意过,关于汽车性能或者销量,有时候网上数据和官方发布的差距大得离谱?这其实也跟网络水军和恶意炒作密不可分。他们往往利用部分真实数据,或者拼凑网上信息,编成神话故事让某款车火上天。但真要我说,光靠这些花式数据,能撑多久?毕竟买车的是人,不是被套路的数字。
前几天,一位修理工朋友吐槽说,很多车友被网上某些水军煽动买车,结果到店维修频率高得吓人。修理工的语气里带着嫌麻烦,感觉他们开始怀疑炒作的实际意义了。销售层面也一样,客户问的问题越来越尖锐,想蒙过去难度大了。
临场小计算一下,假设百公里油耗增加1升,按现在7元算,3万公里跑下来,额外花费就是2100元左右,这可不是小数目。对消费者真心影响可比那些网络上的流量战更关键。
对了,我总在想,车企花大钱搞公关和网络营销,真的就能换来忠实客户吗?要不你说说,什么才是你心中靠谱的购车决策方法?网络上这些乱象,是不是也让你怀疑过信息的真实性?
提到六部门联合整治,我倒觉得是有必要的。行业太乱,消费者信心受损,大家都凉了。只是不知道这3个月后,网络环境会不会有实质改善,还是又回到原点。毕竟,谁来监管那个隐藏在暗处的黑嘴?
你有没有注意过,买车时销售给你递过来那张质保卡上的小字条?上面那些细节才是真正安全感的来源,不是网络大V吹的噱头。下一次提车的时候,别忘了看那张卡,它比网络上的神话靠谱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