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极狐T1刚到店门口,我琢磨着它的配置和价格。售价6.28万到8.78万,确实是A0级纯电的小车中算很香的了,特别是加个终身免费保养那块,别说,瞬间缓解了我对后续维护的担心。这车长宽高嘛,差不多就跟我家那辆B级车的紧凑型差不多,关键是轴距2770mm——我估算,后排腿部空间肯定不差,毕竟空间表现比起一些同级车能多出个20-30mm,样本少,毕竟我就看了几个在市面上。
我记得朋友李哥因为买个便宜的电动微型车,后来整个家庭用车体验都差点变成折磨。你看,这一方面空间、配置,另一面是价格,要让用户觉得物超所值。一说到价值,极狐还强调了终身免费保养,我心里直感叹:这其实也是用自己未来的钱,给用户画了个保障线。可实际上,超长包养期,自己心里还真存疑——厂商未来怎么保证质量?你看,供应链的稳定性不像手机更新换代那样快,电池这块,笔者觉得他们可能在用‘花大钱买时间’。
说到这里,我突然有个疑问:一辆电车,除了首购的价格,日常维护算不算成本?我粗略算了下,电费每百公里大概4-6元(这段先按下不表),比如城市天天跑,算10年,电费总计大概几千块。除了充电地点便利,如果家附近没充电桩,算是个隐形的后续成本。终身免费保养是不是也意味着别的方面的折扣弹性?像电池更换这类大事,厂商能不能善后,我其实有点存疑。
这车的配置挺扎实——15.6英寸大屏、8.8英寸仪表盘,支持三大手机互联,想想,这其实和很多80万档次的车都差不多,谁还会为个导航多花钱?这是个思路——配置的性价比,得靠大屏和多功能来撑门面。你会不会觉得说,像这样的车,要靠‘配置’刷存在感?毕竟,买车的大多数还是看车能带来什么实际用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条极狐内部的资料:他们用的都是宁德时代的电池,样本少,但材料说,稳定性还算可以。你想,这就像咱们用的苹果手机,配件差不多都一个模子刻出来,但细节打磨决定差价。所谓终身保养,其实也得看保养的内容是不是一直跟得上技术进步。
我试着找啥突出的差别——比如说,同价位的几款车,明明都宣传空间大,我倒觉得极狐更像是在强调空间用得顺心。就像我试过几款微型车——空间布局不合理,小腿都得折叠着坐。极狐T1跳出来的点,是后备箱容积——459升起步,折叠后还能到1352升,这么算的话,基本上还能放下个七八个大箱子,日常和偶尔出行都够用了。
我在想,厂家为什么要如此强调空间?其实就是要让买家觉得,我这车真用得着,特别是想在这一级别的市场争份额。你知道的,小车最怕的就是空间局促,那叫买车即折磨。但问题是,很多同级车也声称空间大,关键还是用料和布局。真正的差别在哪?我觉得是细节:比如座椅软硬、驾乘感受,还有车的整体调校——极狐T1,我猜很多实用的用户会更注重真实体验。
说到体验,配置之外我还注意到,极狐自家设了L2级辅助驾驶,360全景影像,这不很像手机上装的APP和工具箱,让人觉得有点用。但我心里又在想,这些配置是不是越多越好?你看,很多车厂给配置堆得像山,实际上用起来也就那样,反倒弄得繁琐。你说,花这钱买车,难道就是为了煞有介事的功能堆砌?我曾经听一个维修工讲,车多了,问题也多了,电子辅助手段跟得上,似乎变成了复杂度的赌注。
我有个小疑问:像这样的车,电池用五年后,贬值率会不会快?我估算,二手市场,可能只剩个差不多50%的残值——这是估算,毕竟还没有实际二手价。而且,续航虽然说430公里够用,但实际在市区跑跑滴滴,都得考虑电池的微调和损耗,实际上剩余续航或许只有样本上的80%吧。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自己也琢磨,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电动车就是个折中的产物,价格说低,说高,最后还是得看用得顺心不顺心。那极狐T1,别说终身保养,就算是平时充电方便,也只是在心理上给客户点安全感罢了。你怎么想?买电车是不是本质上还是个信仰问题?还是说对手的车,比如比亚迪、欧拉,更贴近用户的生活场景?
问一句,你觉得一辆在城市中跑的A0车,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是省心还是方便?还是说我就是喜欢能折腾的感觉?
(这段真是没细想过,但感觉这个小小的点,也许才是真正触动人心的部分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