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出了几公里,感觉还真不赖。坐在副驾驶的朋友忍不住说:这个车转弯像熟练司机一样灵活,尤其那个转向系统,简直一用就懂。我心里暗想:这辆车在城市里穿梭时的灵巧不是吹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城市常见的掉头难、堵车塞车,很多车都很笨,一圈圈揉方向盘,试图通过狭窄空间,却还是磨蹭半天。这款与众06我估算,4.7米最小转弯半径(体感,估算/样本少)远比同级车的5.2米左右要灵敏很多。你知道吗?我测了下枪,本来觉得可能还能再小点,但这个数我还是觉得挺靠谱的。它在窄街道、地下车库的表现,都比我以前试过那几辆差强人意的车要顺畅多了。
其实这比的是底盘调校和转向系统的精准体验。就像你遇到一个折弯,打一点方向盘,车身就跟着弯道走,不会死板,也不拖泥带水。这个车的转向系统配备了可变转向,方向盘说打满只要1.3圈,试想一下,你在商场地下车道,要拿尺子量转几圈?几乎不用,轻轻一转就能精准调头。可不是光噱头,这个轻巧感的背后,是德系调校团队无数次的细节打磨。
我还在想,要是城市里一直用弱回收模式滑行状态,滑行距离其实接近燃油车的油耗流失—我算了个假设比例:50公里,或许只能省下1-2块钱的电费,似乎省点心(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实际上减少刹车磨损,长远来说,倒也划算。
话说回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都市街角的照片,右侧倒车入库的小车,灯光打在车身上,反光看来很干净。那一瞬我就知道,调校到位的车辆,不止是操控,过去那些什么静音好、续航长,都得配合一个用心的底层设计。
你有没有想过,所谓的操控感,是否真就只靠调校,不,其实也在于车身材料和底架结构。像我看到用上了高强度热成型钢,超级硬的材料,就像你钢琴的弦要拉紧点,演奏得更准。这个车的车身用料占了29%的热成型钢和超80%的高强度钢,确保在过弯或者山路激烈操控时,车身不会变形。甚至还有两根飞机级的超高强度横梁,真让我觉得比我猜的还要硬核。
这里我还要说个偏题的猜测:你觉得电池保护层的设计,是否也算是操控安全的底层保障?我个人觉得,除了电池热管理和防护壳,甚至底壳的坚固程度,实际上也影响着整体底盘的响应。毕竟,底盘的调校是硬件为基础的,没有坚固的底壳,没有扭转刚度的提升,任何驾驶激情都只是空谈。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车子在高速行驶时的表现,主要得靠什么?我觉得不仅是悬架调校,还要看车身扭转刚度。大众在这方面,表现的确挺扎实。车身扭转刚度达到了48700Nm/deg,远超平均的40000Nm/deg。这意味着,气流带来的横风,不会让车身偏离轨迹太多。你知道吗?在高速道上,我试了试变道,车身很稳,像粘在地面的一样。
这让我想到,常听说,良好的高速稳感,除了悬架和底盘调校,还离不开空气动力学设计。像低风阻轮毂、车身的流线,还是要配合的。这辆车风阻系数估算在0.27左右(体感,估算/样本少),减速挡时的风噪很小,续航又有保证。
你在想,这样一辆全能车,是否真能做到每个场景都从容?我还得补充一点,整车用料的可靠性,也是让我心里有底的地方。它用了超过一半的高强度钢材,还在极端气候进行了黑河极寒、吐鲁番热极端测试。试想,冬天在山路,夏天在沙漠,这车都稳得很。到底是不是传承德系,我觉得还真有点这种味道。
但我在想:如此全面的调校,是否会让这款车的调性变得偏硬?有人喜欢软点的底盘,怕震感太强,怕被调得太敏感限制了享受。不然。它的运动调校,让我觉得,底盘的细腻感觉不是硬碰硬,而是在提供精准反馈。
说到驾驶乐趣,我很在意的,除了技术,还是真实场景的体验。车位入库,我第一次在狭窄空间里用这个可变转向系统,竟然很顺畅。因为打方向不用用力过猛,角度控制得很精准。你知道吗?我还觉得,如果没有那些用心的用料、调校数据,很难达到这种轻松自如。
(这段我得再自我更正一下)——其实我之前说的调校极限可能还不够严苛。毕竟,性能还得看实际的耐久测试——我们知道,汽车最终还是要过用一两百万公里的考验。经过350万公里的耐久测试呢(记得那场绕地球88圈式测试吧),在极端环境中都没出大问题。这样,才能说,是靠谱的调校。
你会不会好奇,除了操控外,这车的安全感在哪里?我说:电池包用了防底撞设计,可以应对山路颠簸带来的冲击;而且,车身结构用料很实在,能抗鸡蛋碰石头。所以,珍惜那点细节,或许才是一辆真轻松驾控车真正的奥秘。
(这时我觉得,真正的操控差别到底在哪?是不是其实大家都忽略了车的心理调校——让驾驶者感觉稳、准、狠?)我想,就算有微调震感那点差别,也绝不是靠数字堆出来的,因为用料、调校、空气动力学,都是用心堆砌的。
结尾说个有趣的事——有位修理工说:这车调校得挺复杂,要真把底盘拆了看,才知道每个角度都经过设计。我猜,还真是这样。很多时候,交通场景的细节体验,比一堆数据更实在。
你如果在山路上试试,能不能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让我想起,当初调校工程师是不是也在用心调试每一寸底盘的反应?看来,要让一台车从容应对全场景,其实挺不容易的。
话说回来,车里那微微的人性化调节,是不是也某种心思?像那位朋友说的:这个操控,就是让你觉得车和你变成了一个整体。我想,也许,这才是德系驾控基因的魅力,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信任感吧。
你觉得,日常能用到的操控细节中,有没有哪个小动作,是你一直没留意,却能让开车变得更顺手?反正我,准备再去山路试试这个精准调入的体验。看似微小的差别,实际上,可能就是整个驾驶乐趣的最大悬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