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上那台4.2L油耗的奇瑞,竟让开惯特斯拉的老板连夜下了订单?45.79%热效率背后的技术博弈让整个行业坐不住了

成都车展上那台4.2L油耗的奇瑞,竟让开惯特斯拉的老板连夜下了订单?45.79%热效率背后的技术博弈让整个行业坐不住了

朋友圈里那个开Model S Plaid的老板,昨晚突然发了条动态:刚在4S店交了定金。配图是一台白色的风云X3L增程版。评论区瞬间炸了锅——这哥们三年前买特斯拉时还在朋友圈嘲笑“油改电都是垃圾”,现在竟然订了台增程车?

成都车展上那台4.2L油耗的奇瑞,竟让开惯特斯拉的老板连夜下了订单?45.79%热效率背后的技术博弈让整个行业坐不住了-有驾

事情得从上个月成都车展说起。

这位老板本来是陪朋友去看新车,结果在奇瑞展台被一组数据给拦住了:馈电状态下百公里油耗4.2L,热效率45.79%。他当时就质疑,“这数据是不是注水了?我那台X5混动都要7个油。”

成都车展上那台4.2L油耗的奇瑞,竟让开惯特斯拉的老板连夜下了订单?45.79%热效率背后的技术博弈让整个行业坐不住了-有驾

销售倒也实在,直接建议试驾。这一开不要紧,从成都到峨眉山来回300多公里,全程开着空调,表显油耗稳定在4.3L左右。更让他意外的是,这车市区纯电行驶时安静得像台Model S,高速上增程器介入后也听不到什么噪音。

“开了这么多年特斯拉,最头疼就是跑长途要规划充电桩。”他跟我说,“前段时间去九寨沟,半路电量不够,在服务区排队充电等了两小时。这台增程车就没这烦恼,电用完了烧油继续跑。”

成都车展上那台4.2L油耗的奇瑞,竟让开惯特斯拉的老板连夜下了订单?45.79%热效率背后的技术博弈让整个行业坐不住了-有驾

回想起几年前,增程技术确实被不少人看不上。理想ONE那会儿,网上骂声一片,说什么“多此一举”“伪技术”。但这两年情况似乎在悄悄变化。

一个搞技术的朋友告诉我,增程系统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让发动机和电机协调工作。早期产品确实存在噪音大、震动明显的问题。但现在的技术明显成熟多了,特别是奇瑞这套“鲲鹏黄金增程”系统,据说重量比传统方案轻了37%,功率密度提升到8.7kW/kg。

成都车展上那台4.2L油耗的奇瑞,竟让开惯特斯拉的老板连夜下了订单?45.79%热效率背后的技术博弈让整个行业坐不住了-有驾

数据是一回事,用户体验是另一回事。前不久一个媒体朋友开着风云X3L增程版跑了趟稻城亚丁,800公里山路全程没找过加油站,更别说充电桩了。他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里踏实”,不用担心半路没电也不用担心油耗太高。

成都车展上那台4.2L油耗的奇瑞,竟让开惯特斯拉的老板连夜下了订单?45.79%热效率背后的技术博弈让整个行业坐不住了-有驾

当然,技术进步背后肯定有成本。听说这套增程系统的研发投入不小,光是那台45.79%热效率的增程器就整合了好几项专利技术。不过对消费者来说,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好技术。

有意思的是,这种技术路线的转变也反映了用户需求的变化。三年前大家还在争论“纯电好还是燃油好”,现在更多人开始关注“怎样用车最方便”。特别是那些家里只能买一台车的用户,既要满足日常通勤的经济性,又要兼顾偶尔长途的便利性。

成都车展上那台4.2L油耗的奇瑞,竟让开惯特斯拉的老板连夜下了订单?45.79%热效率背后的技术博弈让整个行业坐不住了-有驾

前两天和几个车主聊天,发现大家对增程车的态度确实在转变。一个开了三年Model 3的朋友准备换车,现在也把增程车列入了考虑范围。他的理由很实际:“市区代步有电就够了,周末带家人出去玩也不用提前查充电桩。”

另一个开汉兰达的哥们最近也在关注增程车型。“油价涨成这样,市区堵车一天能烧30块钱油,换成增程车可能10块钱电费就够了。”他算了笔账,一年光燃油费就能省出不少钱。

成都车展上那台4.2L油耗的奇瑞,竟让开惯特斯拉的老板连夜下了订单?45.79%热效率背后的技术博弈让整个行业坐不住了-有驾

技术这东西,最终还是要看市场认不认。现在各大车企都在押注增程路线,从理想到奇瑞,再到一些新势力品牌,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选择多了,产品自然也得拿出真本事。

那个特斯拉老板最终选择奇瑞增程车,或许就说明了这个趋势。他跟我说:“技术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合适不合适。增程车现在能解决我的实际需求,为什么不选?”

成都车展上那台4.2L油耗的奇瑞,竟让开惯特斯拉的老板连夜下了订单?45.79%热效率背后的技术博弈让整个行业坐不住了-有驾

汽车行业这几年变化太快,谁也说不准下一个风口在哪里。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增程技术这条路似乎越走越宽了。毕竟,能在油耗、续航、补能便利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方案,对大部分用户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