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新能源巨变,技术税降临,车企面临大洗牌!

一场关于“技术税”的深刻变革,正悄然改写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几何时,新能源汽车享受着超十年的购置税全免红利,这股东风吹拂下,中国市场迅速成长为全球电动车领域的巨擘。

然而,时光流转,政策风向已变。

自2026年1月1日起,这项培育了市场的激励措施将迎来“新过渡”,全额免征变更为减半征收。

这不仅仅是税收数字的变化,更是一次“精炼”市场的信号,国家正借此强化技术引导,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的“适者生存”迈进。

刚刚!新能源巨变,技术税降临,车企面临大洗牌!-有驾

您是否也曾疑惑,为何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而真正的技术创新似乎总被边缘化?

这是一场“技术税”的洗礼,也是对市场“内卷”的有力回击。

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董事杨菁女士一语中的:提高享受购置税优惠的新能源产品技术门槛,正是为了给车市“降温”,遏制那令人头疼的价格跳水。

这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引导车企将重心从“削价”转向“增值”——通过技术突破来赢得市场。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市场竞争亦是如此,唯有不断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刚刚!新能源巨变,技术税降临,车企面临大洗牌!-有驾

谁将在这场“技术税”的考验中脱颖而出?

新发布的减免购置税新能源产品技术要求公告,犹如一份严苛的“升级考卷”。

插电混动车型,其纯电续航里程要求从过去的43公里飙升至100公里,这是何等巨大的跨越!

这不仅是对电池技术、能量管理系统的直接考验,更是对整个插混动力系统的全面升级。

除此之外,整车燃料消耗和电能消耗的“红线”被划定得更细,并且根据车辆的“体重”(整备质量)进行了分级管理。

纯电动车:技术实力,一目了然。

对于体重不超过3500千克的纯电动汽车,百公里电耗必须符合《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 第1部分:乘用车》(GB 36980.1-2025)的严苛标准。

我查阅了资料,这项新国标已于今年5月底批准发布,明年起正式生效。

这意味着,基准质量在1780千克以下的车型,其电耗标准较以往收紧了约11%。

具体来看,非四驱、三排以下的车型,如果整备质量不超过1090公斤,百公里电耗上限仅为10.1千瓦时;而对于超过2710公斤的大家伙,上限也控制在19.1千瓦时。

我的经验告诉我,这背后是800V高压架构、电驱系统效率的飞跃以及整车轻量化技术的进步。

一位造车新势力的三电研发专家也向我证实,当前主流电动车型已普遍能够达到新国标要求,实际能耗表现甚至领先于政策门槛。

以理想i6两驱版为例,其2380公斤的车重,在新国标下,百公里电耗限值为17.26千瓦时,而官方公布实测仅为13.6千瓦时,这几乎是比政策要求低了四分之一!

这便是技术实力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技术税”下,企业实力的“照妖镜”。

刚刚!新能源巨变,技术税降临,车企面临大洗牌!-有驾

插电混动:挑战与机遇并存。

说实话,这场“技术税”对插电混动车型来说,挑战更为严峻。

新标准将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门槛设定在100公里,这一下就给那些入门级、价格敏感的车型带来了巨大压力。

超过2510千克的插混车型,其电耗表现不得超过同级别纯电动车型的1.45倍;低于此重量的,则需控制在1.4倍以内。

崔东树秘书长的数据显示,目前超过2510千克的在售插混车型中,高达47%不达标!

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张抗抗博士曾给我分析过,纯电动车为了续航,厂商会不遗余力降低电耗,这比简单堆电池更经济也更符合消费者需求。

而插混车型,可以通过增加油箱或电池来提升续航,消费者更关注的是综合油耗和整体性能。

这种技术路径的不同,使得插混车型在新标准下,需要更精密的电驱效率和热效率调校,而非“堆料”取胜。

“插混车电耗上限相当于同级纯电动车的1.4倍或1.45倍,这是在更严格的新国标基准下收紧了电耗要求,以此督促厂商提高插混车电驱效率,防止盲目通过堆料方式提升性能。

同时,这一倍数区间也为插混车合理发展预留了充分空间,避免标准切换导致单车成本过度上升,抑制市场需求。”

张博士的解读,点明了政策的深意。

市场洗牌已在眼前。

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主流车企,旗下都有未达标的入门级插混车型。

这些车型,正是它们摊薄研发成本、支撑销量规模的关键。

据我了解,比亚迪已着手调整,秦PLUS部分老款车型将被淘汰,新款续航已提至128公里,价格保持不变。

吉利银河的星耀8、银河L6等车型,也在考虑升级配置。

销售们普遍反映,老款不达标车型的清库存压力倍增。

比亚迪为老款秦PLUS提供了万元现金优惠,经销商更是拼尽全力附赠服务。

未来,插混和增程车型将普遍推出大容量电池版本,以满足用户对纯电模式的偏好,就像智己LS6增程版,其CLTC纯电续航已超450公里。

刚刚!新能源巨变,技术税降临,车企面临大洗牌!-有驾

油耗标准的“隐形收紧”。

值得注意的是,2026年的新标准,虽然将插混车在电量保持模式下,油耗对比燃油车油耗限值的比例从60%-65%提高到70%-75%,但这并非放宽。

张抗抗博士解释道,因为对比的燃油车油耗限值本身就收紧了,这就像是“换了参照系”,实际上对插混车的油耗要求更严了。

以比亚迪汉长续航插混版为例,其百公里油耗上限从7.02升降至6.75升。

“技术税”下的市场预期。

在纯电续航、电耗、油耗多重标准的约束下,插电混动车型必须在电池、电驱、发动机热效率上齐头并进,才能继续享受购置税减免。

这无疑将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淘汰低端、低性能车型,促进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尽管明年5%的购置税将回归,但我观察到,终端市场并未出现预期的“抢购潮”。

消费者对政策变动早有预期,而各地“以旧换新”补贴的收紧,也削弱了购车的紧迫感。

杨菁女士的判断是,四季度抢购或许不如预期激烈,明年一季度的政策冲击也会相对缓和。

“技术税”下的“炼金术”。

这场“技术税”的调整,更像是一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炼金术”。

它不再是简单的政策补贴,而是通过技术门槛的提升,将市场中那些“杂质”筛除,留下真正有价值的“黄金”。

那些只会玩价格战、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而那些愿意投入研发,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的车企,则迎来了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作为消费者,虽然短期内可能需要面对价格的微幅上涨,但从长远来看,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力提升——更强的性能、更长的续航、更低的能耗——才是实实在在的福利。

这就像是经历了一场严格的“技术高考”,学霸们凭借真才实学脱颖而出,而那些“投机取巧”的学生则被淘汰。

回想当年,是谁在“价格战”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又是谁,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这场“技术税”的到来,正是要区分这两类企业。

它不是终结,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成熟、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未来,市场的目光将聚焦于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能够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车企。

这,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令人期待的未来图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