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问策—链博系列」赛迪专家张业佳:趋势未变,产业界需要理性面对新能源汽车“过渡时间”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秦耳】作为我国产业升级的名片,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势头节节攀升。然而,2025年刚刚过半,曾经平稳上升新能源汽车台上台下“大事不断”。无论是,年初业界热议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带动产业热情,还是年中车企与供应链、经销商围绕账期之间的争执。或多或少,让从业者产生迷茫,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以怎样的节奏去发展。

目前,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召开在即。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链博会共吸引了650余家中外企业、7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占比超65%,境外参展商比例提升至35%,欧美企业占境外参展商总数50%,美国参展企业数量较上届增长15%且60%为世界500强。与会专家表示,这场汇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核心力量的盛会,正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平台。

会议前夕,记者采访到链博会“智能汽车链”重点邀请专家赛迪研究院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业佳以及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姚垠国,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节奏,简述了他们对于行业发展的看法。

两位专家共同认为,技术升级与海外市场需求波动是造成今年新能源车市场情绪起伏的原因之一。

在海外市场需求方面,张业佳认为,造成海外需求波动的表层原因是“美欧部分地区出现燃油车短期回暖迹象”,但是这一现象对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发展逻辑未发生根本改变,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逆。美欧燃油车回暖更多是政策调整、能源价格波动等短期因素导致。例如,部分欧洲国家缩减新能源汽车补贴,叠加天然气价格下降,使燃油车成本优势暂时凸显。但从长期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未变,各国 “碳中和” 目标下,新能源汽车仍是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的核心路径,政策支持力度将逐步回归稳定。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正持续驱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他认为,海外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美欧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净零工业法案》等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本地化,试图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但这更多是区域化竞争的体现,而非对电动化的否定。我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完整供应链、技术积累和出海优势,仍将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倒逼其他国家加速电动化转型,形成 “你追我赶” 的竞争格局。新兴市场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长新引擎。欧美市场趋于饱和的同时,东南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较低,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和产品价格下探,这些地区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的重要动力,支撑产业长期增长逻辑。

姚垠国分析师则认为,我国供应链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扮演了“稳定器”和“加速器”的双重角色,可以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趋势的稳定性。在支撑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方面,随着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系统、传感器、车载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实现国产化替代,我国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可控的新能源供应链体系。

在上游原材料如锂、钴、镍资源配置上,通过对外投资与资源整合保障供应;中游关键零部件如电池、电驱、电控体系实现规模化生产,形成宁德时代、比亚迪、汇川等供应链“巨头”,有效降低整车成本,加速新能源汽车普及。在赋能产业链创新发展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具备极高响应速度和柔性制造能力,能快速适应车企对续航、安全、智能化等方面不断升级的需求。在推动行业竞争差异化与全球化布局方面。稳定且高效的供应链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走出去”奠定基础。国内供应链企业随车企一同出海,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为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配套支持。

针对近期车企与供应链之间发生的“争执”。张业佳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未来发展需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实现健康可持续增长。政策层面,完善产能监测与预警机制,通过环保、能耗等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同时避免地方政府盲目补贴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加大对基础研发的支持,引导企业从 “应用创新” 向 “原始创新” 转型。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打击虚假宣传、专利侵权等行为,保护技术创新成果,营造 “重质量、轻价格” 的市场环境。企业层面,探索新商业模式,如电池租赁、智能驾驶功能订阅等,从 “一次性销售” 转向 “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升盈利韧性。加强全球化布局,通过海外建厂、本地化研发规避贸易壁垒,将国内过剩产能转化为全球市场份额,缓解国内竞争压力。行业生态层面: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共享平台,减少 “各自为战” 导致的资源浪费。加强人才培养,聚焦电化学、人工智能等高端领域,解决行业“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短缺” 的结构性矛盾,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在谈到技术升级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张业佳认为,需要关注“固态电池量产”对于整个产业发展的影响。固态电池量产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革命性变革,而 “过渡时间”需要厂商与消费者协同应对,实现平稳过渡。

固态电池具备能量密度高(可提升50%以上)、安全性好、寿命长、充电快等优点,将解决电动车痛点,重塑电动汽车产品竞争力。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使新能源汽车在长途运输、商用车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推动电动化从乘用车向全场景渗透,扩大产业市场空间。

不过,目前依然处于液态电池到固态电池量产化的“过渡时间”(业界估算,固态电池量产最快将在2028年)。面对过渡时间,张业佳表示,在车企层面,一是持续优化现有液态电池技术,通过材料创新(如硅基负极、高镍正极)提升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延长现有技术的生命周期。二是提前布局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链合作,锁定核心材料和工艺专利,同时避免过度投入导致资源浪费,平衡短期产品竞争力与长期技术储备。三是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车型改造成本,为未来搭载固态电池预留升级空间,减少用户 “技术过时” 顾虑。

而对于打算购车的消费者,一是理性看待技术迭代,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车型。若日常通勤距离较短,现有液态电池车型已能满足需求,无需过度等待固态电池。二是关注厂商的电池技术升级政策(如电池更换、软件适配),降低“过渡车型”的使用成本。三是对固态电池使用性能等保持合理预期,固态电池量产初期可能存在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需结合技术成熟度做购买决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