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4680电池量产提速,却没了当年的热闹
去年夏天,我在修理厂蹭空调,听老赵(干了二十多年电工的师傅)聊起特斯拉的4680电池。他边擦手上的机油边嘀咕:“这玩意儿啊,当年吹得跟能上天似的,现在咋没人提了呢?”我一想,还真是。
要知道,2023年6月,第1000万颗4680刚下线的时候,不少车友群里还有人转发截图,说这是新能源圈的大事。结果一年后,到了2024年6月,这数字飙到5000万颗,再过四个月就破亿。按理说,这种产能爬坡速度,在马斯克粉丝眼里该是“再立新功”的节奏,可现实却静悄悄。
回忆一下2020年,那会儿4680还没影子,就被夸成未来神兵——容量翻五倍、输出功率高六倍、续航多16%、成本还能降个16%。马斯克自己也放话,说等它量产,就能推低价新车,把别家打得找不着北。我记得隔壁小区有个开Model 3的老哥,当时逢人就说“磷酸铁锂迟早被淘汰”。可三四年过去,这话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再提了。
问题出在哪?还是时机拖没了。本来规划是2021年大规模量产,然后先上Cybertruck皮卡和便宜的新车型,把市场份额迅速做大。当时国内不少品牌还在摸索阶段,要真赶上那波节奏,也许特斯拉的位置更稳。但现实是——拖到2024年才算产能起来,中间整整晚了三年。这三年的变化,比换代手机还快,中国这边从卷“三电”技术,到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再往自动驾驶冲,已经跑出好几拨浪潮。
而且别看数字吓人,一辆Cybertruck需要1300多颗4680,一个月那点产量算下来,也就够一万来台皮卡用,更别说其他车型分配。有次我去试驾中心闲聊,销售顺嘴透露:“你要等低价版搭载这个电池?短期内想都别想。”原来目标是一百万台皮卡一年,现在连自家需求都喂不饱,更谈不上扩散战略价值。
更尴尬的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实在太硬核,从正负极材料到稀有金属供应,全都是世界第一梯队,有些环节甚至垄断级优势。我表弟在江西一家石墨厂干,他常说一句话:“国外造车厉害,我们造‘心脏’。”这种背景下,本土消费者对某款海外新型圆柱电芯自然不会像以前那么追捧——尤其是在智能化体验和价格战双重刺激下,新鲜感消退很快。
还有个细节可能外界不太清楚:早期一些版4680装在工程样车里,高温工况下衰减比预期快。我认识的一位改装店老板亲眼见过拆解后的模组,说散热结构跟宣传图纸差距挺大。当然现在版本应该优化不少,但市场口碑就是这样,一旦前面掉链子,很难靠后续弥补回来。
前两天,小区地下库停了一辆刚交付不久的Cybertruck,我凑过去看,那位车主笑着抱怨充一次满比他原本预估时间长半小时,“不过扭矩是真猛”,他说完又摇头,“就是这价格…唉”。听完我突然觉得,也许对很多人现在买它更多是一种情怀,而不是因为那块曾经被吹成传奇的4680电池了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