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资本巨轮!上汽、阿里、张江高科联手打造,智己汽车为何依旧难破销量魔咒?

100亿注册资本、三大巨头加持、四年磨剑——这本该是一场稳操胜券的战役,却成了中国新能源市场最典型的“豪门困局”。

2020年12月25日,智己汽车带着“中国特斯拉”的光环诞生。上汽集团、张江高科、阿里巴巴三大巨头联合投资,打造了这艘号称“中国汽车行业史上最大初创项目”的航母。

四年过去,这艘航母却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怪圈。2024年销量近6.6万辆,同比增长71.2%的背后,是与蔚小理等新势力越来越大的差距。

01 豪门联姻:三巨头的资本游戏

智己汽车的股权结构堪称中国汽车产业“最强天团”:上海元界智能科技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持股72%,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持股18%。

背后是上汽集团贡献了54%的股份,携六十余年造车经验倾巢而出;张江高科带来长三角科技产业资源;阿里则注入数字技术和生态支持。

这不是简单的合资项目,而是传统制造、科技产业与互联网资本的三重融合。三方联手打造的不仅是一个汽车品牌,更是一个面向智能出行时代的“新物种”。

百亿资本巨轮!上汽、阿里、张江高科联手打造,智己汽车为何依旧难破销量魔咒?-有驾

02 资本加持:140亿注册资本的野望

2025年3月,智己汽车完成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约137.7亿元提升至约140.1亿元。新增股东包括国泰君安旗下的上海浦东引领区国泰君安科创一号私募基金等四家机构。

这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战略布局的升级。河南中豫科创投资基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基金的加入,预示着智己在中部地区的产业布局可能加速。

完成94亿元的B轮融资,智己汽车估值已逼近300亿大关。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智能化底盘、线控转向和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

03 品牌定位:高开低走的现实困境

智己的品牌名字取自《周易 系辞上》,英文名“IM”意为Intelligence in Motion。其Logo设计蕴含从0到1的数字密码,寓意“简洁、亲和、互联”。

然而高起点并没有带来高回报。智己汽车2024年6.6万辆的销量,与同期特斯拉、比亚迪甚至蔚来、理想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

问题不在于产品力——智己L7、LS7等车型在智能化配置、三电技术方面并不逊色。问题在于品牌认知度的严重不足售后服务网络的不完善

04 市场困局:三大致命软肋

智己汽车面临着新品牌难以逾越的三重门槛。

品牌认知度不足:在消费者眼中,智己仍是“陌生品牌”,尽管有上汽和阿里背书。产品线单一:仅靠L7、LS7、LS6等少量车型,难以覆盖更广阔的市场。价格竞争力不足:定位高端(如L7起售价30万+),但品牌溢价能力较弱。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智己汽车的“叫好不叫座”现象——媒体评价高,消费者购买意愿低。

百亿资本巨轮!上汽、阿里、张江高科联手打造,智己汽车为何依旧难破销量魔咒?-有驾

05 破局之道:从资本赋能到用户赋能

智己汽车已经开始转型。推出“原石谷”计划,通过用户数据权益回馈用户;制定IDPP数据隐私保护计划,保障用户数据安全;扩大售后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二三线城市覆盖。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智己需要更激进的变革:剥离“富二代”光环,以独立品牌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打造爆款车型,而非追求产品线的全面性;建立用户社区,形成真正的品牌认同感。

资本只是入场券,用户才是真正的裁判。

06 行业启示:资源诅咒与创新困境

智己汽车的案例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资源诅咒”——过度依赖母公司资源,反而失去了市场敏锐度和创新活力。

相比之下,蔚来、理想、小鹏等“草根”出身的品牌,虽然起步艰难,却更懂用户需求,更善于整合供应链资源。

智己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利用母公司的资源优势,又要保持独立品牌的市场灵活性。这不是一场技术战,而是一场思维革命。

百亿资本巨轮!上汽、阿里、张江高科联手打造,智己汽车为何依旧难破销量魔咒?-有驾

上海嘉定区安亭镇,上汽大众总部不远处,智己汽车的设计中心内。一群年轻工程师正在评审新一代车型的方案。

“我们要做的不是另一辆电动车,而是智能出行时代的终端设备。”首席设计师指着全景数字座舱方案说道。

窗外,一辆智己L7试驾车悄然驶过。它承载着三巨头的百亿投资、140亿注册资本和整个行业的期望。

资本可以打造豪门,但只有用户才能造就品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