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汽车圈里头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谁都想着分得市场更大的一块蛋糕。这回上汽乘用车又要折腾了:学华为那一套,把产品能力和营销能力绑在一根绳上,成立个“大乘用车营销公司”。消息一出来,圈内圈外都议论纷纷,有人看好,有人开嘲,但仔细琢磨下,背后这盘棋还挺值得聊聊。
先问一句:上汽凭啥要学华为?华为干啥的?手机、数码、各种新科技,最有名的地方之一就是它的终端消费者业务部CBG,把产品推向市场,跟渠道、营销、用户体验捆一起做。华为牛逼不牛逼,全中国人都见识过了。那上汽想要暗戳戳借鉴,是不是有点“借东风”的思路?汽车行业里头,一向是技术和营销分开干,研发的只管堆料,销售的只管拉客,最终效率不高不低,总有点隔靴搔痒。
这回上汽直接来个“大融合”,把产品和营销拧在一起,谁都省得互相甩锅。“你这产品不好卖!”、“我这产品那么好你咋没卖出去?”,以后这种办公室对话,大概率要少不少。但话说回来,产品和营销捆一起难不难?这事儿到底能不能让上汽的车更好卖,这才是关键。
中国汽车市场这些年玩得值实狠,排行刷新得比手机圈还快,自主品牌份额都快冲到七成了,合资、外资日子不是原来那种舒服样了。上汽之前是“大哥”,但比亚迪啊理想啊长城那帮也在猛追,稍微松懈一下,冠军宝座说丢就丢。所以,它压根不能掉以轻心。这时候“握指成拳”整合大乘用车板块,意思特别明白,就是不再让“五根手指”各玩各的,要攥成拳头往市场打。
问题来了,汽车产品到底要靠什么才能卖出去?是靠底子扎实、技术领先,还是靠广告铺天盖地,搞促销狂欢?或者是要自家的人本来都懂点车,更明白年轻人要什么?上汽把荣威和MG一块儿捆进“大乘用车营销公司”,这大概是想一举两得——产品从研发那刻起就想着怎么卖,营销团队也不是光会忽悠,更懂产品本身的亮点。这点跟华为学得没毛病。
不过,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挺难。汽车不是手机,拉个渠道建个体验店就能搞定。车这玩意儿贵,用户调研得慢,品牌历史包袱重,技术升级周期长,千人千面。如果营销公司真的要掌管产品定义,那研发部门服不服?工程师埋头琢磨三年新技术,一张嘴就被销售否了,“这不好卖,砍掉”……研发得失去原来的自主权,营销接手会不会变成“今天卖车,明天卖保险,后天卖短视频”?这事儿到底能不能协调好,中间肯定有不少障碍。
那我们再换个角度想,这波变革是不是上汽被逼急了?市场压力到底有多大?看看数据,今年八月,自主品牌份额直接干到65%以上,合资品牌在慢慢边缘化。上汽之前靠合资两条腿走路,把大众、通用当铁杆,现在自家品牌更养得肥了,必须加码才不掉队。于是“大乘用车”战略上马,海外、国内营销都区分开,荣威和MG各有事业部,看起来岗位划分得井井有条。关键问题是:组织结构再变三变五变,能不能让一线人员真有干劲?能不能让用户感到品牌真的“懂我”?
为啥要盯着营销搞革新?过去中国汽车卖得本质还是“性价比”加“渠道广”,但现在消费者变了,大家不再只比谁便宜了,更要看产品玩得新不新,体验舒不舒服,品牌是不是有范儿。有的是老用户忠诚度高,有的是年轻用户想尝鲜,上汽如果还跑老路线,肯定玩不过比亚迪那套“技术+体验双管齐下”的打法。上汽这波想法是,产品和卖法同步发力,双方知道彼此在干啥,能随时调整方案,不至于“技术和销售两张皮”。
这里头有很关键一点,组织里主心骨也很重要。张亮、俞经民这俩人,一个懂技术,一个懂营销,都是行业里玩得溜的老手。他们之前带队,MG能一年卖出几十万车,打法不死板,创新营销、跨界联动、推数字化体验,活得非常互联网化。现在两人又搭伙整“大乘用车营销公司”,就看他们能不能把这种灵活劲从MG延伸到荣威、整个上汽体系。
仔细想一想,其实车企要做到“产品懂用户,营销懂产品”,远比表面上听起来难。产品经理跟市场部沟通不畅,是所有公司都遇到的坑。上汽拿来华为当样板,可能是看到华为手机为什么能赢——不是说他们技术最牛,而是他们知道用户要啥,还知道怎么跟渠道、销售端玩在一起。汽车行业这么多巨头,最后拼的就是谁能“快、准、狠”地对市场反应——产品迭代要快、营销手段要准、执行要狠。上汽如果能学得精髓,也许能让老品牌焕发新生,游泳池里不至于被“新势力”拍死。
那现在的问题是,这波调整到底是“真刀真枪的革命”,还是“换汤不换药”?要是组织还是一堆文件、指标挂在墙上,实际各部门各自为政,那其实就是一场表面文章。要是真敢于拥抱变化,产品定义和销售策略整合到一张桌子上,难题都能拆一半。比如现在新能源车,用户最在意续航,工程师苦练电池,市场想推智能功能,营销想搞体验店现场测评,这三个团队如果能同步决策,车的竞争力会高一个档次。否则搞到最后,市场部只会说“全新平台”、工程师只会说“总线协议升级”,用户听了还是一脸懵。
上汽这波学华为,能不能成为“自主品牌翻身靠山”?也得看底层有没有执行力,有没有给一线团队实权。不用怕试错,也别怕丢面子,老品牌就是要敢于变革,否则只能被新势力拉下马。比亚迪一开始谁觉得它能成为“国产之王”?还不是最后用技术和销售真正玩出圈。上汽体量大,资源多,要是真心整合好内部资源、放权给懂行的人,别说重回冠军,可能还能拉动整个汽车消费新潮流。
总结一句,“融合产品与营销”不是概念本身,而是能不能让用户真切感到变化。上汽这波动作,如果能做到“懂技术、懂用户、懂市场”,再加上深耕渠道,不怕试新玩法,也许可以真正让老树发新芽。中国车企想要在全球市场有更大声音,早就不能靠“便宜又大碗”的那套了,拼的是谁跟得上时代,谁能把内部的人才、组织能力吃透。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现在买车,到底会信谁推荐?是销售小哥、品牌代言,还是一些真在用的人?未来的汽车市场,产品和营销这个“组合拳”谁使得漂亮,谁就能收获掌声。如果上汽拿“华为思路”能把品牌焕新,咱们也许都能见证这行业又一轮的大变革。用一套新打法,走出一条新路,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