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汽车亮相慕尼黑,中国品牌组团出海,用户痛点依然待解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连看个车展都得看天上飞的东西?我记得以前去车展,最刺激的就是哪个超跑门一掀、轮胎一转、马达轰轰那几下子,现在倒好,四个轮子的还不够,还非得加个螺旋桨。广汽传祺这次在慕尼黑车展不光带了纯电、增程大块头,还直接掏出一台飞行汽车GOVY AirCab。你要说车能飞以前是幻想,现在一台实打实的机器就杵你面前。这到底是噱头还是未来?我忍不住想问一句:我们真的准备好生活在“飞天”的年代了吗?

首先,这场面是挺热闹的。中国品牌组团出海,一会儿智能,一会儿新能源,这是真的牛。要知道,汽车发明了百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外说了算,特别是德国人、美国人、日系品牌。现在中国车企能在德国、在欧洲这样汽车工业的心脏地带摆场子,不是混了张门票,是拿着这么多新产品、技术来较真儿。这场面确实值得点个赞。

不过,展示归展示,我以为,没人会因为车展上一台飞行汽车一亮相就觉得明天上班不用挤地铁、不堵五环了。飞行汽车这个概念,这几年你别说见,听都快听腻了。什么空中交通,什么个人飞行器,想象空间当然大。可说到底,真让大马路上人人都飞起来,城市是承受得住还是承受不住?你想想,天上跑得比地上还多,会不会一边飞一边堵?这比地铁晚点还刺激。

再说回GOVY AirCab,也算是整个车展里最抢眼的家伙了。用的全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三成、抗打击强、科技属性直接拉满。还有啥HALO灯语矩阵、5G网、自动驾驶……听着挺科幻的。当然,25分钟快充、L4级自动驾驶平台,这些概念现在都爱往车上贴,少了好像都显得落伍。可我还是得问一句:“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真正到了用户手里,能不能用上、用得好?”

你说多重冗余保障飞行安全,L4算力超强,最长300米探测距离,听起来不得了。但飞行安全这事儿,机上一出问题,可没有路边停车这一说。普通司机开车顶多磕磕碰碰,天上失误就是大事故。这不是贬低创新,只是交通工具的门槛本来就高,更不用说拽上天。

再细想,售价不超过169万人民币,两座布局,适合低空旅游用,那么问题又来了。你花这钱,能不能真开出小区、上天盘一圈?现在还没适航证,飞也就是唱唱高调。等真能飞,谁能告诉你空管愿不愿意?飞机场批不批?你要是有钱,能天天飞,比亚迪要不也能造个?还是说飞行汽车跟私人游艇、富豪直升机一个段位——看着热闹,普通人凑凑气氛。

我承认,中国汽车圈现在特别流行“堆参数”,这大电池、大电机、高功率、高智能,一听就热血沸腾。可是你仔细琢磨,又有多少“用户场景”真的需要这么多配置?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技术进步,是我觉得任何新技术、新概念,得先搞明白是给谁造的,用在哪儿,能不能用得起、用得顺。

拿这次展出的几款车型看,GS7主打电动化平台,1.5T发动机加单/双电机,最大501匹马力,纯电续航205公里,“油电双修”续航能到一千一百多公里。这纸面数字是挺能打,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实现了“零焦虑”?还有什么两驱四驱,轴距加长,科技配置升级,车灯拉一条能叫星环。消费者要的真就这些吗?

E9插混MPV,动力数据也不弱,快充八分钟、电子悬挂,坚挺得很。可国内MPV市场是真刚需市场还是“成功人士的面子工程”?花二三十万买台MPV的人到底关注快不快充,还是关心得失面子、空间够不够爬山涉水?再说昊铂HL,大电池、大电机、超充、百公里加速、长续航,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这些配置现在几乎是中国高端新能源一条流水线的共识。大伙都这么秀数据,谁还在意买回来三年后贬值多少新鲜劲能持续多久呢?

所有中国品牌押宝新技术、押宝智能化,集体出海,的确提气。但我更关心,谁能率先解决新能源车的真实痛点?比如说,掉电快不快,电池安全、冬天续航、换电、充电焦虑,智能系统用到第三年还能不卡顿吗?这些才是让消费者买单的根子。

飞机车啊、智能网联啊,真不缺入场券。关键是你能不能给普通人带来真实体验价值,不然都是纸上谈兵。德国人发明内燃机一百多年也只想着功能稳定实用,所以奔驰宝马的铁皮车能开到养老。中国企业现在玩技术花样不亦乐乎,但是怎么才能保证“新花样”长久耐用,不光是一时激动,那就得另说了。

飞行汽车亮相慕尼黑,中国品牌组团出海,用户痛点依然待解-有驾

我再举个例子。你要说飞行汽车能解决城市拥堵,那是不是意味着以后连菜市场都得开天窗?交通资源早已紧张,天上的“路权”分配,光说不练可不管用。哪怕GOVY AirCab真的两年量产、规矩全订好,普通用户愿意买吗,城市管理部门愿侣给吗?全世界都想把自己城市变“未来之城”,但法律法规、基础建设、公共安全,这一票问题,一个都抄不了近道。

市场规律就是这么冷酷:新鲜感来了就轰动,等落地发现用不上劲就自然而然退热。几年前还全民造PPT造“物联网汽车”,现在一问,能卖的就那么几个爆款。剩下的都在技术堆里,各种概念炒得比车还贵。这不是说要把所有理想主义都否掉,我是觉得,啥都能造、啥都能秀,这固然有技术硬实力加持,可创新的终极目标,永远是能落地,能普及,能让人生活变舒心,而不是添堵。

飞行汽车亮相慕尼黑,中国品牌组团出海,用户痛点依然待解-有驾
飞行汽车亮相慕尼黑,中国品牌组团出海,用户痛点依然待解-有驾
飞行汽车亮相慕尼黑,中国品牌组团出海,用户痛点依然待解-有驾
飞行汽车亮相慕尼黑,中国品牌组团出海,用户痛点依然待解-有驾

你说“低空经济”大势所趋,可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基建环境,真适合天上飞车吗?你要是深圳海边,倒是可以腾个地儿,内陆二三线却未必有闲工夫琢磨飞来飞去。这种“未来感”得看实际国情,没人会为了赶时髦把小区楼顶拆了建停机坪,是吧?

飞行汽车亮相慕尼黑,中国品牌组团出海,用户痛点依然待解-有驾

总结下来,我其实挺佩服广汽敢拿飞行汽车去欧洲现场亮肌肉,你说你有梦想,这很重要。年轻人都幻想“汽车人变形”,现在也算有人把理想变实物了。不过,最动听的故事如果缺了现实基础,难免沦为噱头。能不能解决需求,能不能普及应用,能不能平价安全才是真活干出来的,不是资本市场拍拍巴掌、官宣一下就能成。

我不否认中国汽车这几年挣了脸,变成全球新能源最活跃的市场。咱们尝试的东西越来越多,谁都想把未来变现实。但最后决定生死的从来都是那个老古董标准:能用、好用、实惠、稳定、安全。飞行汽车也好,万马奔腾的新势力也罢,都得老老实实把问题解决了,才有未来可言。到时候,不光是车展上能飞,马路上、楼顶上、你家小区门口,也真能飞一把,那才算本事。要不然,咱们这票看客看过热闹、喊过牛X,扭头还是得赶地铁、堵大马路,该怎么活还怎么活。

未来感,是好东西。但别让它只停留在展馆和PPT上。创新最值钱的地方,还是落地、入心、让每个普通人沾点光。否则,到头来,再酷的概念,也不过是大人们的玩具,和我们大老百姓的日子没啥关系。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