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质量网近日发布的《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引发行业震动,小米 SU7 以 239 分位列 29 款车型末位,这一结果与车质网同期发布的榜单形成鲜明对比 —— 后者中 SU7 以万分之 1.7 的超低故障率排名第二。两份榜单的巨大差异,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质量评估标准的行业困境,也将小米 SU7 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一、榜单分歧背后的评估逻辑博弈
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榜单以投诉大数据为核心,综合投诉故障、缺陷风险等五大维度,其评分规则明确 “分数越低质量越优”。然而,车主和网友发现,该榜单将 “误踩油门索赔”“提车延迟纠纷” 等非质量问题纳入统计,导致小米 SU7 的实际故障占比被稀释。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车质网侧重统计 “与产品本身质量直接相关” 的故障,例如三电系统异常、智能驾驶误判等,这使得 SU7 的真实品控水平得以凸显。
这种标准差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为突出。传统车企主导的榜单更强调机械素质(如底盘调校、车身刚性),而新势力品牌则倾向于将智能科技(如 OTA 升级、车机交互)纳入质量评估体系。例如,广汽昊铂 GT 凭借 40 年造车经验积累的底盘技术登顶榜首,而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流畅度、续航扎实度等优势却在不同榜单中呈现 “薛定谔的质量”。
二、市场表现与榜单结果的矛盾共生
尽管榜单争议不断,小米 SU7 的市场表现却堪称亮眼。2025 年 1 月单月销量突破 2.3 万辆,全年交付 13.5 万辆,订单积压一度达 15 万辆,在新能源中大型车市场稳居第二。其二手车残值率高达 98%,近乎与新车等价,这在以 “贬值快” 著称的新能源市场中堪称奇迹。
车主口碑同样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部分用户吐槽车机卡顿、充电口漏风等细节问题;另一方面,更多车主晒出零下 10℃续航 400 公里的实测数据,甚至有车主在坠崖事故后因乘员舱完整度 100% 而力挺其安全性。这种 “质量争议与市场认可并存” 的现象,暴露出消费者对智能电动车的认知分歧 —— 有人看重机械可靠性,有人更关注科技体验。
三、行业痛点与破局路径
这场争议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质量评估标准缺失的缩影。目前,C-NCAP 侧重碰撞测试,中国汽车质量网依赖投诉数据,车质网聚焦故障严重性,个维度缺乏统一权重。资深分析师指出,消费者需综合参考多方信息:既要看 C-NCAP 五星评级(SU7 综合得分率 93.5%),也要关注车主论坛的真实故障帖;既要试驾体验智能驾驶流畅度,也要考察售后服务响应速度。
对小米而言,此次风波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其深夜致歉并暂停争议版本推送的快速响应,展现了互联网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但更需在供应链品控、用户沟通透明度上补课。例如,SU7 Ultra 的 “赛道解锁动力” 设计初衷是保障安全,却因未充分说明场景导致用户误解,这提示小米需摆脱 “手机营销思维”,建立汽车级的用户教育体系。
在智能电动车转型的关键期,质量评估标准的统一迫在眉睫。正如广汽集团负责人所言:“造车是技术沉淀,不是参数狂欢。” 未来,或许只有将软件迭代能力、售后服务效率等纳入评估体系,才能让 “质量” 定义真正适应智能汽车的发展。而对于消费者,理性看待榜单、多维度验证产品力,才是避免 “数据焦虑” 的明智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