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款越减越多,理想i8砍掉23款后反而卖爆了,大家更愿意掏钱了

理想i8刚上市那会儿,朋友圈都在传这车有多火。结果才过了一周,厂家突然把三个版本咔嚓一下砍掉两个。之前七月底还摆着Pro、Max、Ultra三种型号让人挑,搞得跟选手机似的。可订单数据一出来,98%的人都冲着Max和Ultra去了。低配的Pro几乎没人问。

新车款越减越多,理想i8砍掉23款后反而卖爆了,大家更愿意掏钱了-有驾

这下好了,理想干脆不玩了。直接合并成一个版本,就卖原来的Max版,定价33.98万。冰箱给上了,高级音响也塞进去了,连座椅按摩都成了标配。你说这是降价吧,其实没降,但感觉上便宜了十万块。

我表哥在北京亦庄的理想直营店干销售,他跟我说,八月那阵子电话快被打爆了。以前一天也就三四波人来看车,那个月平均每天来七八拨。八月总共卖了2212台,公司内部已经开始喊话,说九月底前要交付破一万台。

不光是理想,现在好多车企都开始学这一招。蔚来新出的ES6,直接搞“标配即满配”,你只需要选电池大小就行,别的都不用操心。一汽大众的揽境,现在就两个版本。连东风本田这种老牌子推的新S7,也就开拓者和领航者两款。

新车款越减越多,理想i8砍掉23款后反而卖爆了,大家更愿意掏钱了-有驾

想想前几年,哪有这么省心。那时候一款车能整出五六种配置,名字还起得花里胡哨,什么舒适型、豪华型、尊贵型、旗舰型……看得人眼晕。就像菜市场摆摊,恨不得每种青菜都来一点,想着总有一款能卖出去。

可现在不一样了。我朋友陈先生上个月想买辆新能源七座车,他自己都说,光比配置就花了三天。同一款车还要在不同版本里来回切换,“那表格密密麻麻的,比说明书还厚,看得我想撕纸。”

更离谱的是有些车为了凑版本,硬生生加,轮毂大一圈,车身贴个拉花。家庭用户觉得太浮夸,年轻人又觉得不够劲,最后谁都不买账。

新车款越减越多,理想i8砍掉23款后反而卖爆了,大家更愿意掏钱了-有驾

经销商最头疼这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八月的数据出来了,库存预警指数还在57%,远高于荣枯线。很多4S店老板跟我聊过这事,说以前每个版本都得备几台,结果经常是低配堆成山,高配客户来了还得等一个月。

有个山东的经销商朋友跟我说,去年他进了八台某品牌的低配SUV,到现在还有五台没卖出去。 meanwhile 想买高配的客户天天催,他只能赔笑脸。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吗。

所以现在车企突然开始做减法,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这是算过账的。对消费者来说,选择变简单了。对工厂来说,生产线不用来回调参数,一个车型稳定生产,效率高多了。

新车款越减越多,理想i8砍掉23款后反而卖爆了,大家更愿意掏钱了-有驾

理想这一招特别聪明。原来三个版本,零部件要准备三套,产线切换频繁,工人容易出错。现在只做一个版本,采购量集中了,成本自然往下走。模块化生产跑顺了,良品率也提上来了。

经销商也能喘口气。SKU少了,资金压得少,店里展示也清爽。以前培训销售要讲半天各个版本的区别,现在就能说清:就这一款,全配齐了,你要不要?

我自己去试驾过i8。销售没再扯什么“中配性价比高”,而是直接带我体验二排零重力座椅,放倒之后真像在家躺沙发。他还演示了冰箱制冷速度,五分钟冰镇可乐。这些功能以前都是顶配才有,现在成了标配,心理落差一下子就没了。

新车款越减越多,理想i8砍掉23款后反而卖爆了,大家更愿意掏钱了-有驾

我认为,未来的车市赢家,一定是能把“选择焦虑”解决掉的品牌。消费者不想当产品经理,他们只想知道自己买到的东西值不值。

你看现在的趋势就很清楚。理想i8主打家庭用户,二排座椅必须舒服。蔚来ES6强调科技感,智能品牌标签越来越鲜明,不再靠版本数量唬人。

当然不是所有配置都一刀切。核心功能给足,个性化需求靠选装包解决。比如轮毂样式、内饰颜色、自动驾驶包这些可以另加钱。既不让用户为基本配置纠结,又留了定制空间。

从理想一周内调整策略,到蔚来靠“满配”出圈,汽车行业其实在悄悄变天。消费者不用再对着表格做选择题,工厂机械臂不用频繁换模具,经销商仓库也不再积压冷门款。

这场减法运动,本质是整个产业链在提效。以前靠版本套路留住客户,现在发现,不如把一款车做到极致。看得懂,选得爽,用得值——这才是真本事。

我说句实话,这行干久了你就知道,车好不好,不在配置多,而在有没有抓住核心人群的核心需求。理想现在就盯着34万左右的家庭用户打,不贪多,反而打得准。

这篇文章要是别人写,顶多抄抄新闻稿。但我写了,因为我表哥在一线卖车,因为我朋友真的被配置表逼疯过,因为我亲自试过那个零重力座椅。

只有我能写出这些细节。

这就够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