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和他的高管团队围绕一辆盖着黑布的低趴跑车合影,引发了行业不小的骚动。尽管车身被遮得严严实实,但从它低矮的姿态、轮廓比例,已足够让人断言:这是一台高性能超跑。
这不是长城第一次被传要做超跑,但却是第一次由董事长本人亲自“剧透”。
而事实上,这款车也确实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长城内部孵化多年的秘密项目。早在2021年,这个计划就已悄然启动。到了2025年初,长城正式成立“品牌超豪车BG事业群”,魏建军亲自挂帅担任董事长。据官方信息,这台车将采用碳纤维单体壳车身,自研4.0T 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配合插电混动系统,整车综合马力超1000匹,0–100公里加速有望进入2.5秒级别。
对于一家靠哈弗H6和皮卡起家的企业来说,造一台百万级超跑听起来或许反常。但如果你了解长城这两年的处境,以及中国汽车行业所处的结构性转折期,就会发现:这不仅合理,甚至是某种“必然”。
从SUV领导者到超跑挑战者,长城为什么要变?
如果说长城过去的崛起靠的是“皮实、实用、耐造”,那么这套打法如今显然遇到了挑战。
哈弗H6虽仍有销量支撑,但在新能源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增长势能;魏牌原本承载着品牌向上的期望,却迟迟未能打入新能源第一阵营;坦克品牌虽然在线下圈层拥有极强存在感,其“越野+豪华”形象深入人心,但在智能化体验与用户感知上,声量相对克制。
与此同时,新玩家的打法正在重塑用户预期:
比亚迪以“电动+技术信仰”构筑护城河,小米、问界以“智能座舱+生态系统”打入年轻圈层,理想和蔚来则通过场景定义与服务体验持续绑定核心人群。
相比之下,长城在智能化、品牌表达和用户沟通维度的“声音”显得不够响亮!
魏建军当然清楚这一点。他曾公开表示:“不能光见猪跑,还得学会养猪。”这句看似玩笑的比喻,其实揭示了他对“体系能力”和“品牌溢价”的长期执念。
在这个背景下,一台超跑的出现就不再突兀。它不是为了市场份额,而是为了品牌破局。
长城需要一个标志性作品,一个技术图腾,一次无关销量的宣言:告诉世界:长城不仅能做实用车,也能做极致的车。
超跑背后,是一套“技术宣言”
从组织层级到研发周期,从整车结构到性能指标,这台车体现的是长城在“架构级研发”上的一次总复盘。
它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多个平台能力、系统协同、技术边界的集中展示。有人说这是一场“炫技”,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技术信仰的释放”。
在中国汽车正从工程驱动迈向品牌驱动的过程中,每一家企业都在寻找“信仰之作”:
小米用生态,理想用场景,问界用智驾,而长城选择了超跑。
这既是一次“能力集成”的高光时刻,也是一次未来平台能力的试水。它验证了上限,也可能反哺下限——未来这些研发成果,很可能会逐步下放至高性能SUV、皮卡、甚至下一代新能源旗舰车型。
超跑,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突破63%。30万元以下的主流市场,自主品牌已经全面建立起话语权。
但在10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中国品牌依然寥寥无几。
直到比亚迪仰望U9的出现,这一局面才被悄然打破。尽管它的销量并不惊人,但却在社交平台和高净值人群中掀起了极强的认知震荡。它不是为了走量,而是为了讲故事,为了改写人们对“中国车不敢贵”的印象。长城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台超跑的使命,不是交付数字,而是认知杠杆——它代表着长城对“品牌精神”的重新定义,对“溢价逻辑”的新一轮探索。
在这个时代,每个中国车企都必须给出一个回答:你靠什么让别人记住你?
中国汽车品牌,走到了价值表达的转折点
过去二十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效率、供应链、技术工程上完成了惊人的追赶,但品牌、精神与美学层面的表达,却始终被视为“下一阶段的事”。
而今天,不只是长城,还有比亚迪、仰望、小米、问界……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正在主动迈入那个曾经“只属于欧洲车”的领域:
不是把车做得更便宜,而是把车做得更有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