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跨界造车!首款车对标布加迪,网友笑疯!

【震惊! 扫地机器人公司要造车,直接叫板布加迪! 网友:下次是不是老干妈也来? 】

一家做扫地机器人的公司,突然宣布要造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跑车,还要对标售价千万、号称陆地飞行器的布加迪威龙。 这件事本身就离谱得像段子。

追觅跨界造车!首款车对标布加迪,网友笑疯!-有驾

2025年8月28日,智能清洁品牌追觅科技正式官宣下场造车。 他们没选择从大众化的家用车入手,而是一上来就扔了一枚“核弹”:首款车型将对标布加迪威龙,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快的车”,并计划在2027年让这款车亮相。

消息一出,瞬间炸翻了全网网友。 大多数人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忍不住笑出了声。 在相关的新闻评论区里,几乎成了大型幽默现场。 最高赞的评论一针见血:“好家伙,现在造车的门槛已经低到这种程度了吗? 是个人都能来造车了? ”这条评论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跨界造车的浪潮似乎让汽车行业变成了一个没有门槛的游乐场。

追觅跨界造车!首款车对标布加迪,网友笑疯!-有驾

更有网友开始了疯狂的联想和调侃,把这场发布会变成了一个梗的源泉:“笑疯了,还能再离谱一点不? 照这个节奏,明天是不是该老干妈宣布造车了? 车漆用红色,酱香浓郁,主打一个开胃驾驶。 ”“如果老干妈都成功了,那我相信秦始皇也能开着电动车从地宫里复活归来。 ”这些评论虽然充满了戏谑,却清晰地反映了公众对这类极端跨界行为最直接的观感难以置信和荒诞喜剧。

在一片笑声中,也有相对理性的声音试图进行对比分析。 有人指出:“说实话,如果这事儿是雅迪说的,我可能还会稍微信一点。 人家好歹是正经做电动两轮车的,电机、电控、电池管理摸了这么多年,起码技术是相关的。 你一个做扫地机器人的,凭什么? ”这个观点获得了大量认同,它点出了跨界造车中的一个核心争议:技术相关性的鸿沟究竟有多大。

评论区里永远不缺“课代表”,他们总能精准地戳破华丽的泡泡,回忆起并不久远的前车之鉴。 一条被顶上热门的评论写道:“‘为梦想窒息’的剧情这么快就忘了? 上一个在发布会上这么画大饼的老板,现在还在美国‘下周回国’呢。 ”这条毫不客气地指向贾跃亭和FF历史的评论,瞬间激发了数千条跟评,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集体记忆”,提醒着人们狂热过后可能留下的一地鸡毛。

追觅跨界造车!首款车对标布加迪,网友笑疯!-有驾

追觅并非凭空冒出的新玩家。 其创始人曾获得过雷军的投资,而此次官宣造车的风格,也带着浓重的小米式烙印“要做就做最好”。 这种极致对标顶级标杆的打法,与小米早期进入手机行业时对标苹果的策略如出一辙。 创始人团队似乎想复制这种用超高目标定义品牌高度的营销路径。

为了证明自己并非空谈,追觅方面透露了一些实质信息。 目前已经组建了超过千人的汽车团队,并且仍在持续招聘和扩张。 从人员投入上看,他们在动真格。 这依然无法轻易打消外界的疑虑。 毕竟,从扫地机器人到超级跑车,这中间的跨度不是简单的人数叠加就能填补的。

追觅跨界造车!首款车对标布加迪,网友笑疯!-有驾

追觅的核心技术积累在于高速数字马达、激光导航算法以及AI物体识别。 这些技术在其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产品上表现优异。 理论上,高速马达的技术经验或许能迁移到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上,AI视觉算法也可能为智能驾驶提供支持。 汽车,尤其是顶级超跑,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底盘调校、极限状态下的空气动力学、超高强度车架的安全性、以及能在持续极速下不衰减的电驱和电池热管理系统。 这些领域的知识与清洁家电几乎毫无交集。

布加迪威龙代表的不仅仅是速度。 它代表了燃油时代顶级材料学、机械工艺和空气动力学的结晶。 为了达到400公里以上的时速,它需要承受巨大的风阻和轮胎负载,其16缸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足以需要一个堪比家用空调的冷却系统。 电动车要达到同等极速,需要面对的是电池在超高功率输出下的剧烈发热、电机转子的物理极限、以及如何让车身在高速下保持稳定的世界级难题。 这些挑战远非一家刚从家电行业跨界的公司能够轻易解决。

跨界造车早已不是新鲜事。 小米从手机跨界而来,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巨额的资金投入才终于量产。 创维从电视行业切入造车,其道路同样坎坷。 而威马、高合等一批曾经声势浩大的新势力,已经倒在了残酷的淘汰赛中。 这些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事实:电动汽车的供应链虽然日益成熟,降低了初期的技术门槛,真正的挑战在于资金、生产资质、安全、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建设。 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数百亿资金的游戏,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追觅跨界造车!首款车对标布加迪,网友笑疯!-有驾

追觅高调对标布加迪的举动,引发了对其他行业巨头“下场”的疯狂想象。 如果追觅可以,那么拥有强大电机电控技术的雅迪似乎更合理。 甚至网友开始调侃海尔、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会不会成为下一批“造车新新势力”。 这种舆论的发酵,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汽车制造业传统的严肃性和崇高感,使其在公众讨论中变得娱乐化。

在一片看热闹的氛围中,质疑的声音始终是主流。 行业观察者和资深车迷普遍认为,追觅的宣言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品牌事件,而非严肃的产品预告。 通过一个极其大胆且吸引眼球的口号,他们用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最大范围的品牌曝光。 无论最终车能否造出来,“追觅”这个名字已经成功刻入了公众的脑海。

追觅跨界造车!首款车对标布加迪,网友笑疯!-有驾

这种营销策略的风险在于,它提前透支了品牌的信誉。 如果2027年无法拿出接近其宣传目标的产品,或者最终呈现的只是一款平庸的车型,那么今天收获的关注和流量,到那时都会转化为反噬品牌的嘲讽和批评。 公众对“PPT造车”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力和警惕心。

汽车行业内部对此保持着谨慎的沉默。 大多数传统车企和成熟新势力并未对此发表评论,仿佛这只是场圈外的喧嚣。 这种沉默本身也是一种态度,在他们看来,真正的造车是漫长的马拉松,而不是靠一声惊人的发令枪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