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晚,香港交易所那条公告像扔进池塘的一块石头,溅起的涟漪比想象中大,谁都能感到水花打脸的凉意。
尹同跃站在风口,63岁的他笑称自己是“六旬老头”,有人叫他顽强,也有人说他固执,但这次上市消息,把他和奇瑞捆在一起,成了不能回避的话题。
招股书里的数字很响亮,2022年到2025年一季度,营业额从926亿元走到682亿元的季报口径,但一年年增长曲线又不简单,净利润从58亿元跳到143亿元,短短几年,利润弹性显著,这不是运气,是拼出来的,还是偶有侥幸——你可以怀疑,但不能忽视。
销量端也有戏,今年上半年奇瑞卖了126.01万辆,增幅14.5%,史上最快五个月破百万,这听起来像是营销话术,但报表上那55万的海外出口数,不容小觑,这是老品牌在国际化上的真实步子,不是空喊口号。
翻开新能源板块,数据给人又爱又怼的感觉,上半年新能源卖了35.93万辆,同比近乎翻倍,占比三成,听起来是巨变,但收入占比在过去几个季度波动明显——有时只有个位数、也有接近三成,这说明转型中既有突破,也有不稳的地方,换句话说,势头猛却不均匀。
奇瑞没有把鸡蛋全放在自己篮子里,和华为合推智界是个明摆着的大棋,双方承诺的“上百亿、五千人研发”听上去像誓言,也是烧钱计划,短期里能否回报,市场还要瞅着看;此外,奇瑞今年推出的混动“鲲鹏”架构和一大串新车名录,是把技术讲成产品的尝试——阵容上够吓人,上市后把这些变现才是关键。
有人会问,为什么这次能通过聆讯?我问过券商分析师,他反问:“你见过哪家车企能把燃油、混动、电动、出口通道、华为合作都摆上桌,还是一家能交出连续盈利的公司?”话不全是溢美,更多是现实判读:资本市场更看重持续盈利能力,而奇瑞这点越来越说得过去。
但场面并非全是锦上添花,招股书里有些“破绽式的真实细节”很耐人寻味,比如新能源收入占比在不同年份的跳跃,像是投影仪里不同亮度的切换;还有那句IPO用途说明,把“扩展海外、研发、产品组合、全球化”都列进来,听起来全面但宽泛,资金到底先去哪儿,时间表并不十分明晰,这对市场是个问号。
我和一位内部工程师吃午饭时,他说了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做的东西技术上挺高兴,但真正把它卖给海外客户,要处理的细节比想象多,物流合规、售后体系、车辆本土化——这些是夜班加班能解决的吗?”他说完苦笑,眼神里有点疲惫,也有点期待,这种一线的碎片式真实,往往比官方说辞更能说明问题。
换个角度看股市的反应,上市并不等于市值神话,奇瑞这次冲刺港股,市场关心的不只是历史盈利,还有未来成长确定性、智能电动技术路径和全球扩张的执行力,尤其是在智能化上与华为的合作究竟是技术堆砌,还是能转化为用户认可的差异化,那将直接决定估值层级。
谈估值前,先说两件小但扎实的事:一,奇瑞的出口网络是硬实力,二,混动技术和海内外市场的匹配才是长期护城河,缺一不可;把这些看作双引擎,你才能理解明明销售不少但估值并非天花板的原因。
有人喜欢拿“自主一哥”去做情怀牌,媒体也乐于讲故事,讲尹同跃从黑发到白发的坚持,但市场更关注现金流、毛利率和研发投入产出比,这些“脏数据”要真实、透明地存在,否则上市只是光鲜的封面,后续会撕开很多痕迹。
现场有一个尴尬的细节:招股书里对研发支出的表述很具体,但是对于智界投入的时间节点描述模糊,这种“半模糊”在IPO文件里并不少见,投资人会对模糊处放大镜,短期估值会因此打折,这一点机构投资者私下也会讨论。
再自问自答一回合:奇瑞的市值能飙到多少?答案得贴近现实,市值不是凭情怀或口号来的,需看三条线:产品竞争力、海外扩张速度、智能电动化转化率,任何一条拉链出问题,估值都会被拉回地面;相反,若混动与智界在两三年内实现量产放量,海外网络稳定增长,市值有望站上较高台阶,但那不是瞬间的事。
文章尾声不能只唱凯歌,现实总喜欢留悬念,尹同跃实现了“上市梦”这步棋,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未来几季度的车型交付、海外售后成色、与华为的成果能否落地,这些都会决定奇瑞是“站上新起点”,还是“被新赛道筛选掉”。
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市场会在短期内用价格表达信任或怀疑,尹同跃和他的团队必须用接下来的业绩来回应质疑,若能把战略宣言变成可见的产品和市场成绩,奇瑞的下一段路或许不止是圆梦,而是重新写一页;否则,这个梦也可能变成另一场长期奋斗的序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