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大利亚的政客们有点上头,非要给中国电动车亮张“红牌”。这股紧跟盟友的劲儿,理由却简单粗暴到让人想笑——因为中国车,太便宜了!
“北京补贴论”、“廉价车冲击市场”这些老掉牙的调调又被翻了出来。好像不赶紧把关税的墙砌得高高的,他们所谓的“公平竞争”就守不住了。
但这套嗑儿在澳洲本地,换来的却是一顿辛辣的嘲讽。当地媒体“珍珠与烦恼”网站可没惯着,一篇文章直接把窗户纸捅破了:澳大利亚的汽车工业,“早就该进博物馆了”。
这话真不是开玩笑。早在2017年,澳洲最后一间汽车工厂就关门大吉了。
对着空气挥拳头
那些曾经响当当的名字,霍顿、福特、丰田,如今只剩下了历史的回音。几十年来,澳洲消费者更像是捡别人剩下的,花着冤枉钱,买着欧美日淘汰的“油老虎”和过时款,提个车还得等大半年。
现在好不容易来了物美价廉的选择,你却要拦着?
评论作者张弗雷德一针见血,说给中国车贴“廉价劣质”的标签,纯属睁眼说瞎话。但凡真正坐进去开一圈的人都明白,从工业设计到智能座舱,再到最核心的电池,中国品牌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文章里还爆了个好玩的料。福特的CEO吉姆·法利,圈里出了名的硬汉,很少夸对手。结果他试驾了小米SU7大半年,愣是舍不得还钥匙。你说,这算不算最响亮的一记耳光?
老板都说好你还装啥
华盛顿护着底特律,布鲁塞尔保着大众和雷诺,这都说得过去,人家真有产业要保护。但文章一个反问简直绝了:“我们澳大利亚要学他们,可我们保护的是啥?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产业?还是我们继续花高价买破烂的权利?”
这话问到了无数澳洲消费者的心坎里。难道真要为了一个“幽灵产业”,让大家伙儿永远当那个被宰的冤大头?
更搞笑的是,政府一边喊着环保减排,一边却想把普通家庭最负担得起的绿色出行方案给堵死。这操作,不就是剥夺咱老百姓用最实惠的价格,拥抱世界一流科技的权利吗?
另一张红牌悄悄来了
就在政客们还在为那张虚无缥缈的“红牌”吵得脸红脖子粗时,一张实实在在的罚单,已经悄悄递到了几家中国车企的面前。
比亚迪、长城、名爵这些牌子,可能要面临一笔高达一千万澳元的巨额罚款,折合人民币超过四千万!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问题出在了“售后维修”上。澳大利亚有部法律,叫《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MVIS),说白了就是“汽车维修权法案”。
它的核心就一句话:汽车厂不许搞技术垄断,必须把修车的资料和工具,公平地提供给所有独立的修理厂。
这么做,就是为了打破4S店的售后垄断,让车主有得选。你可以去官方店,也可以去家门口那个更便宜方便的修理铺。可根据澳洲监管部门(ACCC)的调查,这几家中国车企,没怎么把这规矩当回事。
老玩法遇到新规矩
与此同时,当地车主的抱怨也越来越多,修车预约排长队,客服电话打不通,感觉就像车卖出去就完事了,典型的“一锤子买卖”。
监管部门觉得,这不行,这限制了竞争,伤了消费者的心。于是,罚款的大棒就这么挥下来了。
车企为啥总想把维修这块蛋糕死死攥在手里?无非两点:安全和利润。尤其是电动车,高压电系统确实复杂,没练过的师傅乱动,可能真会出人命。车企说为了安全,必须官方来,这有一定道理。
但硬币的另一面,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卖新车不赚钱,这在圈内早就不是秘密了。真正的大头全在“汽车后市场”——维修、保养、换零件。一块屏幕,一套轮胎,4S店的价格比外面贵一大截,太正常了。
车企把“终身质保”和“必须全程在官方店维保”捆绑,就等于把你整个用车周期的钱都给锁定了。这套路,跟打印机一样,机器白送你,但你得一直买我家的贵墨盒。
这种“硬件引流,生态挣钱”的打法,在国内咱们都习惯了。但在澳大利亚这种法律健全、把消费者当上帝的地方,任何限制你选择权的行为,都会被法律拿着放大镜审视。
结语
所以啊,与其说这是中国电车被“亮红牌”,不如说这是咱们汽车出海,交的一笔昂贵的“学费”。这四千万买了个教训,告诉所有走出去的企业:全球化,不光是拼产品、拼价格,更是拼你懂不懂人家的规矩,尊不尊重当地的文化。
那场关于关税的政治秀,被澳媒一句话就给扒了底裤:“真正的胁迫,不是来自北京,而是来自那些打着忠诚幌子的人。他们想让澳大利亚人花更多的钱,买更差的车,就为了一场大国竞争的戏里跑个龙套。”
文章最后那句话,掷地有声:“我们不需要那种忠诚度测试。”
真正的考验,是看当家的能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成本降下来,让好技术快点用起来。当加油站的油价再次跳到每升2美元时,那些满嘴“忠诚”的人,会为每个愁油钱的家庭掏一分钱吗?答案,咱们心里都有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