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特斯拉又上热搜了。
不过这次不是因为车卖得好,也不是因为自动驾驶出事故,而是因为它在洛杉矶开了家餐厅,开业6小时就赚了4.7万美元。
啥概念?
隔壁麦当劳吭哧吭哧干一天,流水还比它少30%。
这事听起来挺魔幻的。一个造车的,突然跑去卖汉堡,还搞出充电+吃饭+看电影的组合套餐,网友都懵了:
马斯克是不是闲得慌?
但仔细想想,这事儿还真不是心血来潮。
排队13小时,只为吃个赛博汉堡
先说说这家店长啥样。
地址在洛杉矶圣莫尼卡大道,位置挺热闹。
外观是银白色飞碟造型,霓虹灯一亮,活像科幻片里的外星飞船。
店里分两层:楼下是厨房和酒吧,楼上是露天休息区,200多个座位,充着电还能看巨幕电影。
最绝的是,服务员里有30多台人形机器人,端着Cybertruck造型的餐盘来回跑,连爆米花都是机器人派送的。
开业当天啥情况?
网友拍的视频里,几百号人顶着38℃大太阳排了13小时队,就为抢个座位。
有人调侃:这哪是吃饭,是去朝圣的。
充电吃饭两不误:把等待时间卖钱
特斯拉这波操作,核心就一个字:等。
开过电动车的人都知道,高速服务区充电最头疼。
一排队就是半小时,干站着啥也干不了。
特斯拉算过账:
车主在普通充电桩平均等28分钟,在这儿能待62分钟多出来的半个多小时,不就是消费潜力?
怎么让人多待?
特斯拉给车主整了三件套:吃饭、看电影、逛周边店。
充电桩功率拉到350kW,充电速度够快;两块13米高的LED屏循环播《回到未来》;
餐单上除了汉堡薯条,还有特斯拉人偶、主题T恤,连机器人模型都卖120美元一个。
账算得挺细:一杯咖啡13.5美元,毛利率65%;
充电桩每度电加价0.3美元;
屋顶光伏板发电还能省电费。
开业6小时的收入拆开看:
55%来自充电,30%是餐饮,剩下15%靠卖周边。
更狠的是,机器人送餐直接省了30%的人工成本。
这哪是餐厅?
分明是个时间转化器,把车主的充电等待时间,硬生生变成了真金白银。
机器人上岗:不用给小费,但可能摔杯子
不过问题也来了:机器人靠谱吗?
从网友拍的视频看,擎天柱机器人端着托盘走得挺稳,但偶尔也会出现原地转圈餐盘倾斜的情况。
有顾客吐槽:看着高科技,但上菜比服务员慢10分钟。
还有人拍到机器人摔倒的视频,在TikTok上播放量破亿这年头,连机器人都开始内卷了。
马斯克倒是挺淡定:连火箭都能回收,炒个汉堡不算啥。但餐饮业的老江湖都知道,这行水深着呢。就说汉堡口味,美国网友评价是比麦当劳厚实但有点咸,上海店计划推小笼包造型餐盒,不知道会不会被本地吃货骂不地道。
跨界开餐厅:特斯拉的曲线救车
说到底,特斯拉为啥要跨界开餐厅?表面看是赚快钱,其实背后有盘大棋。
先看账本:特斯拉最近日子不太好过。2025年上半年全球交付72万辆车,同比降了13%。
Model 3/Y这对销量顶梁柱,卖得一年不如一年。
光靠卖车不行,得找新利润点。
苹果靠App Store赚钱,特斯拉也得给自己整点持续性收入。
再看生态:特斯拉现在手里捏着四张牌电动车、充电桩、光伏、机器人。
这家餐厅就是个试验场:
充电桩是现成的,地皮是自家的,机器人顺路测试,连食材都用工厂那套数字化供应链管理。
重资产一次性投入,后面就是滚雪球。
最精的一手是品牌植入。
试想一下:你在露天区边喝咖啡边看《银翼杀手》,旁边停着辆特斯拉,车顶光伏板闪着光,机器人服务员端着汉堡从你桌边飘过这画面发朋友圈,比广告还管用。
复制粘贴模式:上海店要来了
马斯克已经放话:如果洛杉矶店成功,全球都要铺开。
上海浦东工厂旁边3000平米的地已经圈好,2026年春节就开张。
价格打七折,汉堡定价约98元人民币,还打算推外滩夜景特调和小笼包餐盒。
这套路在国内其实早有先例。
比如喜茶、瑞幸搞的快闪店,麦当劳的金拱门驿站,都在尝试把消费场景和用户体验绑一块。
但特斯拉玩得更野:它要把餐厅变成能源补给+生活服务+品牌体验的综合体。
不过挑战也不小。
国内充电站比美国多十倍不止,但餐饮配套基本靠便利店。
特斯拉这模式来了,壳牌已经在欧洲试点充电+轻食,华为也打算推充电送咖啡。
更别说国内新势力车企,保不齐哪天就跟着抄作业。
吃瓜群众怎么看?
说到底,特斯拉餐厅这事,看热闹的多,真去吃的也不少。
有人冲着机器人服务员打卡,有人图个新鲜体验,还有人单纯觉得充电不用等挺方便。
但长期看,这模式能不能成,还得过三关:
口味关:汉堡再科技感,也得让人吃得下去。
美国网友已经吐槽太咸,上海店的小笼包要是不够鲜,分分钟翻车。
成本关:机器人看着酷炫,但维修成本不低。
光伏板发电虽省钱,但洛杉矶阳光足,要是碰上阴雨天,电费省不省得动还不好说。
人情关:再智能的机器人,也比不上服务员一句您好。
有网友吐槽:看电影声音太吵,根本听不见充电提示音科技和人性化,这平衡真不好找。
不是跨界,是找退路
最后说句扎心的:特斯拉开餐厅这事,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焦虑。
全球车市增速放缓,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
特斯拉虽然还是老大,但Model 3/Y卖不动、Cybertruck交付慢、自动驾驶被中国车企追着咬。
这时候搞点新花样,既是找新增长点,也是给自己留条退路。
就像当年诺基亚卖地图、雅虎搞社交,头部玩家一旦开始跨界,往往意味着主业增长见顶。
特斯拉这招充电吃饭看电影,短期能赚流量,长期能不能造血,还得看后续怎么运营。
不过话说回来,咱普通消费者倒是乐见其成。
以后跑高速,既能喝咖啡又能看电影,机器人服务员还不用给小费这事儿,听着挺美,就是不知道能不能长久。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