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秋季,大概是汽车界天然的换装季吧,今年在性能车圈,梅赛德斯-AMG似乎又搞了个大动作。新出的E53旅行车,价格一公布,立刻把我拉回到自己在展厅里做配置时的那种感觉。
你知道的,即使不打算买车,配置这些事儿也能让我暂时逃离现实的繁杂。记得那天跟客服问,这车的动力能不能再强点?结果听到还可以选装ULL的调教包,动力上去能到604马力。哎哟,可真够用力的。
后来的数字印象深了:起价94500美元(大概人民币67万左右),这价格我估算过,比起它的竞争对手,算是性价比还算合理。但这个价格,也得带点真心话,车的各种加装也不少,尤其是AMG套件:碳纤维、夜色包、弹射起步啥的,场景多得让我有点眼花。
我其实挺好奇:这么高的马力,日常开会到还是得留点余地。我试想,要是爆发,油门一踩,能不能在高速蜗行?这样想真蠢,动力强,风险也高。且说,发动机输出443马力,电机再加161马力,总共604马力,肾上腺素都跟着跳。但大部分时间,我猜普通人没必要调到全开,就像用手机拍照,大部分时候用自动就够了。
你会不会觉得,配个插电混动,动力变得可控很多?我觉得,或许这也是未来的趋势。毕竟纯性能车,除了比拼数字,更多时候还是试验极限的工具,日常用其实没必要全开。从研发视角想,操控的精准感,或者说效率,其实比马力数字更重要。就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那次修车的零件清单,很多零件其实都为了兼容那一大堆动力:变速箱、电控、电子稳定系统,脑袋一转,像是厨房里拼拼搭搭,耐心拼合出的菜谱。
比起某些纯粹品牌的性能车,AMG看似豪华多,其实不光是堆料,更像是焊接在一起的拼图。它的升级包让你能在最极端的情况出场,但实际用起来,还是得看司机的心态。车上的HUD、四区空调、环境照明……这些我倒觉得挺居家的,但你别以为,这都是为了日常。其实它们更多是面子工程。
我中间特别留意了一点:这辆车里,宝马M或者奥迪RS那种偏竞速的调校,确实有点追求极致。这辆车,除了偶尔开出飞,平时最多陪家人载载东西,我猜它用来应付日常,应该还是调节多于追求。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用料上,AMG的碳纤维是真的轻,但搞得也挺炫,那种亮黑色装点,真比我想象中廉价车的塑料线条要硬核。
我为什么会觉得它实惠?除了价格,动力够用且配置丰富,享受体验要比那些神坛上的超跑强太多了。就算全装包开出去,也不至于肉痛。(这段先按下不表)你倒是想过,70万左右的性能车,养车成本怎么评估?我估算过,百公里燃油可能在十到十二升之间,算起来每公里成本1块多一点,算不算还行?
我有个朋友是修理工,有次打趣:你看看,现在能买到的性能车,车壳都比以前轻了,零件也都拼拼凑凑,是不是技术在变得‘更复杂’?他说这话时,嘴角带点调笑。又联系到今天的配置:那块14.4英寸屏和Burmester声学,不光是炫,其实是为了愉悦感。买豪车,大家都想炫耀,但我猜,真正的心头好,其实还是那些看不见的细节。
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会不会,这车的高性能感其实也是个泡泡呢?毕竟,技术也会变形,在极端状态下,车的稳定性和驾驶感受,和我日常开车的差别到底有多大?某个销售城里讲:基本不用担心,车子很聪明,会帮你守住底线。但我觉得,最怕的还是人性——车再智能,也得有个人在掌控。
说到这,又想到我那段时间接触的配置师傅,说:我们在调校上,花了不少心思,用模拟测试反复验证。我就笑:好像没啥用,真开的话,还不是看老司机的手势。这就让我惯性怀疑:那些硬指标,到底百分之百反映了实际表现?还是说,车子只会在照片上厉害?你觉得呢?
车顶的那条全景天窗,光线灌进去,氛围瞬间提升一大截。其实我一直在琢磨:这车的性价比是不是还在那个我能负担得起的范围?性能和配置,是为了谁服务?还是我家那位说得对:买这么高级的,真是给自己打造的‘运动场’?——我觉得,硬要踩在极限上,还是得抠着细节。你试过在夜深人静时,靠着温暖的座椅,静静观察那后排的隐藏按钮么?它们像一扇秘密门,连接着车外的世界和你心里的那个小冒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