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可以说给所有准备买车,或者已经开上所谓“智能汽车”的朋友们提了个醒。
咱们平时听广告,看发布会,总觉得现在的车越来越神,什么自动驾驶、智能避险,好像买了车就等于请了个全天候的贴身保镖。
可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功能,在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到底靠不靠谱?
懂车帝联合央视最近办的一场大规模的智能驾驶测试,就像一场突击考试,把这些“学霸”们的真实水平给扒了个底朝天,结果可以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这场测试可不是小打小闹,阵仗非常大。
他们直接包下了一段十五公里长的封闭道路,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把市面上我们能买到的三十六款主流新能源车,从十几万的家用车到上百万的豪华车,全都拉到了一起,进行了一场真刀真枪的“极限挑战”。
测试的项目也特别有针对性,全都是模拟我们日常开车时最容易出事、最让人心惊肉跳的场景。
比如在城里,模拟突然有小孩从路边冲出来,或者是在路口拐弯时,视线被大车挡住,突然冒出来一辆电动车。
在高速路上,那就更刺激了,比如前面的车开着开着突然就“消失”了(模拟被大货车遮挡后突然变道),还有大半夜在高速上突然窜出来一只假野猪。
这些测试场景,每一个都是冲着要命去的,目的就是想看看,这些车辆宣传的“智能大脑”,在千钧一发之际,究竟是能救你一命的“超级英雄”,还是一个反应迟钝的“木头人”。
最终的测试成绩单发出来之后,整个车圈都安静了。
数据实在是有点难看,经过几百次的反复测试,这些车辆在城市复杂路况下的综合通过率,勉强只有四成左右;而到了危险系数更高的高速公路上,这个数字更是掉到了可怜的两成。
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模拟的危险情况下,这些被厂家吹得天花乱坠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要么是没看见,要么是看见了但反应不过来,最后的结果都是一头撞上去。
可以说,这次考试,几乎是“全军覆没”,没有一辆车能够拿到满分,顺利通过所有的测试项目。
其中,最让大家议论纷纷,也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那个“高速夜间规避假野猪”的测试。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夜深人静,你以一百多公里的时速在高速上行驶,突然一道黑影从侧面猛地冲出来。
别说汽车了,就是我们人脑,在那一瞬间可能都得懵个一两秒。
结果呢?
几十辆车轮番上阵,最后能成功躲开这头假野猪的,只有寥寥五台车。
剩下的,不管是车顶上顶着激光雷达,号称能看得更远的,还是搭载了超强算力芯片,号称能算得更快的,几乎都毫无悬念地把那头泡沫做的野猪给撞了个稀巴烂。
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测试项目了,这简直是在拷问整个行业的良心:你们天天挂在嘴边的自动紧急刹车(AEB),连一个固定轨迹的假模型都处理不好,又怎么能让人相信,它能应对真实道路上千奇百怪的突发状况呢?
更让人觉得蹊跷的是,测试中还暴露出了很多“不按常理出牌”的情况。
比如,同样是搭载了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问界系列,在面对一个夜间道路施工、需要提前变道避让的场景时,问界M7和理想L8(原文可能为笔误,市场上常对比的是理想)成功地绕了过去,但配置更高、被大家寄予厚望的问界M9和阿维塔12,反而没能识别出来,直接撞了上去。
这就好比一个班里的尖子生,平时难题都解得挺好,结果在一道基础题上翻了车,这让大家怎么理解?
还有特斯拉,马斯克一直引以为傲的“纯视觉”方案,这次也表现得有点精神分裂。
价格上百万的Model X,在“野猪测试”中表现出色,灵活地躲了过去,赢得了不少赞誉。
可转过头来,价格便宜一半的Model 3,在完全相同的测试里,却直挺挺地撞了上去。
明明是同一家的技术,同一个系统,为什么在不同的车上表现却天差地别?
这让消费者心里犯嘀咕,难道这高科技还分“三六九等”?
这份成绩单公布后,网上的反应也是五花八门。
远在美国的特斯拉老板马斯克倒是挺高兴,马上转发了测试视频,还配文说“特斯拉纯视觉方案赢了”,那股得意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那些又是激光雷达又是毫米波雷达的方案都是瞎折腾,只有像人眼一样用摄像头看世界才是正道。
当然,他也给自己留了后路,说要继续加强数据训练。
相比之下,特斯拉中国就显得低调务实多了,回应说他们不关注排名,更看重真实世界里的用户安全。
而我们国内的这些汽车品牌,这次算是被结结实实地将了一军,回应起来都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以华为技术为核心的鸿蒙智行,没有直接回答测试成绩的问题,而是巧妙地公布了上半年的销售数据和用户好评,意思就是说,别看一两次测试,要看广大用户的长期体验,我卖得好就证明我行。
这种策略虽然聪明,但也回避了核心问题。
岚图汽车的态度相对坦诚一些,他们承认这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共同难题,尤其是在高速行驶中规避障碍物,以及识别不规则物体方面,所有厂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其他大多数车企,则干脆选择了沉默,估计也是觉得说什么都不太合适,只能先冷处理。
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主办方懂车帝也出来解释,说他们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不是为了给车辆排个名次,分个高下,而是一次面向所有消费者的科普。
他们想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告诉大家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目前市面上我们能买到的所有汽车,无论它宣传得多么智能,本质上都还处于“L2级驾驶辅助”的阶段。
这个“L2级”是什么意思呢?
用大白话说,它就是一个“辅助”你的工具,就像一个坐在副驾驶帮你看着点的朋友,他可以帮你踩踩刹车、动动方向盘,减轻你的驾驶疲劳,但开车的主体责任人,永远是你自己。
你的眼睛不能离开路面,手不能离开方向盘,必须随时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
这一点,公安部门也反复强调过,任何时候都不能把驾驶权完全交给机器,如果因为过度信赖辅助驾驶而出了事故,驾驶员是要负全部责任的。
所以,这场看似让所有车企都颜面扫地的测试,其实是给咱们所有普通消费者上了一堂生动且深刻的安全教育课。
它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揭示了真相:别再轻易相信广告里那些“解放双手”、“全程托管”的美好承诺了。
在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下,这些都只是美好的愿景,而不是可以兑现的承诺。
你花钱买到的,不是一个能替代你开车的机器人,而是一个在特定条件下能帮你一把,但在关键时刻很可能会“掉链子”的实习生。
这次测试,或许在某些细节的设置上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它所传递出的核心信息是清晰而重要的:人工智能在应对我们真实世界里无穷无尽的、非标准的突发状况时,还远远不够成熟。
它可能认识一万张标准行人的照片,但面对一个突然倒下的广告牌、一个侧翻在路上的沙发,它的大脑可能就处理不过来了。
这对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机遇。
我们不能再满足于简单地堆砌硬件、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而是要真正沉下心来,去攻克那些最困难、最复杂的“边缘场景”。
这次测试带来的“阵痛”,恰恰能促使整个行业更加脚踏实地,把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提升核心算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上。
只有当我们的国产车,在未来面对各种突发危险时,能做出比别人更稳定、更安全可靠的反应,我们才能真正自豪地说,中国的智能汽车,是真的强大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