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还带着昨夜茶水的温度,会场还剩几分高朋满座的余味。巴菲特和芒格走过红毯,镜头捕捉到王传福脸上那种介于自豪与谦逊之间的表情。比亚迪M6发布会那天,我作为观察者,躲在人群边缘,习惯性地把一切看成案发现场——只是,这一次犯案的是资本,凶器是时间。
夜色未深,清晨的报纸就把“清仓”的话题铺开了。比亚迪回应得比市场还快,公关部总经理李云飞像是在对财报法医汇报尸检结论:“有买有卖,正常操作。”他说,感谢巴菲特和芒格的认可。这你不能不服,毕竟,巴菲特进场的那一刻,比亚迪还不算明星。现在要说离开了,头也不回,像剧本里那种淡淡的结尾——没有反派,没有流血,只有股价和人性。
从法医角度看,这案子证据链清晰得让人有点怀疑人生:
- 2008年,查理·芒格力荐,巴菲特以2.3亿美元豪赌中国车企。
- 十余年,比亚迪股票上涨3890%。如果这是一宗侦查案,那“作案工具”就是时间和信任。
- 2022年8月起,伯克希尔逐步减持,持股从高位跌落,不再是最大庄家。
- 2024年6月,伯克希尔以一份不痛不痒的季度报告,给比亚迪投资“判了死刑”。
市场爱热闹,也善于对号入座。很多人把清仓解读成信号,仿佛巴菲特离场,就是企业即将遭遇不测。可从专业角度讲,巴菲特不会给你情绪,只给你现金流和K线图。说句黑色幽默,巴菲特清仓的速度,比我吃完一碗泡面都慢,还带点温情可人。
李云飞的回应中,关键词是“正常”。“投资有买有卖,感谢陪伴。”在我的业界黑话里,这叫“无愧于心,也无愧于报表”。他的表达稳健,大概知道,比亚迪并非孤岛,它是波涛中的一艘船,一个港口离去,另一个港口等着它停泊。只是股民喜欢丧钟和圣歌,哪怕是一次普通的买卖,也要听出点末世的味道。
巴菲特没给出具体理由,只在去年采访里说,比亚迪非凡,但找到了“跟钱相关的更好事情”。这让我想起案发现场常见的那种末尾评语——本案虽无头案,但人心难测。经验告诉我,资本老头子的判断标准通常比案件侦查要随性得多,因为在投资世界,下一个受害人可能是你,但也可能是你钱包里的那张钞票。
站在犯罪现场复原图的旁边,我尝试剖析几条可能的逻辑:
1. 业绩兑现后的分歧。比亚迪暴涨近四千倍,按照巴菲特固有的“买入好公司,持有好股票”的格言,其实达到目标收益就该退场。比亚迪的故事已经不是“增长”而是“兑现”。在我的行当里,兑现往往意味着案子结束,不要再逗留。
2. 市场环境变化。全球新能源汽车格局变了,比亚迪能不能在更险恶的市场里续写奇迹?巴菲特是老派保守型侦查员,不喜欢未知,不喜欢变数。他清仓的理由,也许跟案卷里某些证据突然失效一样,风险可控即为美德。
3. 资金配置问题。巴菲特去年就说过,钱要找更好的地方。这种事在法医报告里叫“资源调配”,不是对被害人否定,只是有另外一具尸体等着我验。
4. 信号管理。伯克希尔在清仓时没有发声,只在财报里小字标注。这种“悄悄清仓”带有一种职业化的冷漠,就像我审查案情时习惯性关掉手机通知。对于市场来说,没有大动静才是真正的动静。
比亚迪的回应精彩在于没把自己当受害人。李云飞没哭诉“资本无情”,没表演一段“人人都看不起中国制造”,只是说了句感谢,然后接着干活。说实话,很多科技公司面对类似情况会选择煽情一把,营销部门早就准备好“小散情怀”剧本了。这种冷静让我想起案件侦查里的底线:不要武断,不要自作多情,把证据摆在桌上,不要判决人心。
公开到此为止,案情就只剩下余波。坊间流传,比亚迪会不会就此黯淡,巴菲特是不是看透了未来的中国新能源。媒体问卷铺天盖地,股民群里一片AI解读。我的态度是:市场没有天启,资本也没有道德。巴菲特赚够了,清仓没什么不对,比亚迪继续造车,也未必完蛋。我们喜欢把结局变成审判,其实都是自我催眠。
在案场多年,我学会了一个混蛋道理:所有的离场都是正常的,所有的陪伴都是偶然的,唯一永恒的是时间和利润。其实不止在投资领域,在人生的大局里也是如此。巴菲特不需要跟比亚迪解释清仓理由,就像我不用跟每个当事人解释为什么要做血检。
市井有一种说法:“投资就是过客,谁都不能是终身陪伴。”资本世界里,没有谁会为感情买单,只有数据和现金流会陪你到最后。今天是比亚迪,明天可能是你喜欢的任何上市公司。
你看,市场这个案子里,凶手是时间,受害人都是阶段性的。巴菲特清仓比亚迪,只是一个案卷的归档,然后等着下一个案子开庭。
最后,为所有“长期主义”点赞。但我还是想问一句:如果你是王传福,会不会觉得那些年一起走过的长路,值得纪念,还是只是账本上的一行流水?资本和企业的陪伴,到底哪里才是终点,哪里才是案子的开始?
也许,这才是真正值得推敲的“证据”。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