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车门时,门板那一声轻微的咔哒,让我一下子记起了我那天路上碰到的销售:新款轩逸,好看不?他一边帮我整理内饰,一边笑着问。看到那张新面孔,我心里暗想:这车确实变得精神多了,毕竟外观细节都调整了不少——点阵格栅更精致,尾灯轮廓更锐利,轮毂换上了更运动点的。只这改款的内容真的能出彩吗?我心里有点怀疑。
从数据说起,这次改款的外形调整,我估算大概花了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前脸的细节调整可能用了个好几周。毕竟,光是新造型的拼接工作,就像凤尾一样精细。轮毂更有棱角,虽然不牺牲成本,但能看出在细节上拼劲十足。这让我想到,供应链那些奔波的工序,设计改个样,很多时候其实只是将现有模具打点贴纸式地调整下,但效果就能翻盘。
动力系统还是那个1.6L自然吸气机,最大马力135匹,扭矩估算在160牛·米左右(样本少,可能偏高一点)。国产车里这动力算中规中矩,百公里油耗估算7.5升(暂估,体感偏低),成本上每公里燃油成本差不多在0.4元左右。说实话,走走停停的城市日常,用这个动力还算‘佛系’,能不能打动追求燃油激情的年轻人,估计还得再努力。
我记得之前跟一位经销商聊天,他说:客户越来越看重颜值,动力次要。这句话挂在心里挺久了。外形提升了颜值,年轻人买车第一印象很大程度取决于外观。这车除了面子,还能让人心动几分?我自己用车几年,这点面子工程我倒是不太担心,可问题是年轻用户呢?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了几张车的照片,那个新前格栅的线条是真的细腻,甚至有人说像微笑的嘴角。但我在想,他们会不会觉得套路太深?大众审美其实很容易被套路掉。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颜值是不是已经到了泡沫阶段?年轻人拼的可是个性和既能辨识的那份独特。你用变身后的前脸去卖点,可不一定能连过三五个红绿灯都迎来点赞。反倒是空间、舒适性,还是实实在在的硬指标——毕竟,家用车的核心还是用着舒服。
我一直在想,车的研发流程是不是可以像做菜一样,改点味道就能改变人家评价?其实不然。比如这次的外观——虽然我看得出,整套整容虽然花了心思,但没有突破肌肉线条的瓶颈。我就问,难道只是换个嘴唇就能升级?除了颜值,动力的那点佛系是不是可以打点折扣再优化?如果加点涡轮增压,或者做点轻混,总能提升一点走走更有劲的感觉。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也许我太敏感了。要不要想想,它毕竟是个家用车型,用户不是追求飙车。而且,价格区间差不多在十六到十八万左右,逢低还能借点优惠。你看,一台车的心跳其实就是心率,用料、技术都得符合市场平均需求。
我起初觉得,新外观能帮轩逸收割年轻市场,但后来发现——年轻人真的喜欢特立独行的造型,还是更偏向那种漂浮翼式的运动元素。轩逸标准大气,符合大众审美,但似乎少一点个性。就路径而言,日产是不是该在这点上下点功夫?比如推出一个运动版,换些运动套件、碳纤,或者搞个潮玩配色?这花的钱,可真就不小数了。
我旁边有人插一句,开车不就是图个舒服,颜值也就是‘附加品’。是不是也说得挺对?有时候移动中的驾驶感受比外套更重要。但我相信,如果外观还能带来一些我很年轻的那份心情,多少也能软化动力上的短板吧。
对了,突然想到:现在的车企是不是都在拼颜值+科技?如果效率能像手机壁纸换换一样方便,用户是不是会更喜欢每天的用车体验?我一直在想技术真的能看得见的,不然,花天价买一身装载各种未来感的塑料外壳,算得了啥?也许,车里最打动人的,还得是那片用着顺手的座椅和静谧。不知道你们觉得呢?这辆车会不会成为时代的宠儿,还是只是变脸后只换了个样子,心里的激情还留在原地?
在这场颜值+内容的比拼里,外表光鲜能撑多久?我不太确定,但在我心里,那辆熟悉的轩逸,似乎从未真正走远。只是,我希望它不只会变漂亮,还能变聪明一点,别让年轻人只看脸就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