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吉利刚刚披露新款银河星舰7的申报信息,居然带来了一个纯电版本。这个事情,让我一早起来就忍不住细看。
记得昨天下班路上,遇到一个朋友,他问我:你觉得这个新款除了插混,纯电会不会也快出来?我就随口说:估计挺快的,银河星舰7那么偏向家庭实用,纯电也是门槛低的需求。说完还心里偷笑:他大概只知道E5吧?不过里面好像都是用的家族通用部件。
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个新纯电版车身尺寸几乎是475019051680mm,轴距和插混一样,还是2755mm。心里琢磨:说到尺寸,和很多竞争者比,还是挺像样的,只不过别的品牌纯电会刻意做得更长点,空间会更充裕,但银河星舰7的优势也在于布局合理。主要是动力,峰值160千瓦,起码比起同价位的竞品强不少。
听说有一个细节让我有点惊讶:纯电版的续航,是在估算的情况下,45、101、150公里的电续航。估算?这是我第一反应,这续航能不能坐得住? 但你知道,工信部的申报资料里,没告诉我们实际能跑多远,人员也在猜测纯电版可能还在调试阶段,研发流相对封闭。
我还在想,既然纯电版没有公布,可能还在等待更成熟的续航方案,毕竟纯电车最关键的还是续航能力。你有没有觉得,现在很多厂商都在逐步把电池容量做大,但成本也在涨。假设纯电版本搭载的电池容量和估算的里程相匹配,可能在8万以内搞定,这样市场接受度也会提高。
讲技术要扯远了。说到使用场景,比如我身边朋友,小张,他常开车上下班,家里也在考虑换一辆纯电车,价格控制在10万左右,他最关心的还是续航和充电效率。其实对他来说,150公里续航还能接受,基本够日常上下班,周末偶尔出去转转都够用。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了那台吉利银河星舰7插混版的实车,它宽厚的车身,线条还挺顺的。轮毂装尺寸选了45多径,光看轮胎就知道强调操控感。纯电版放在车间一角,没设备拆开,但我猜电池布局很可能是底盘平铺式(这段先按下不表),符合吉利的一贯做法,就像拼装家具,各个模块组合得很紧凑。
市场上,同价位的一些车型,比如比亚迪宋Plus和长安的CS75 Plus,实际操控感觉,我更倾向于银河星舰7在底盘调教上更偏家庭舒适,尤其底盘调节的线性程度,跟宋Pro还是有差的。你觉得是吗?我一直在琢磨,车厂是不是在研发时,真的是用生活里那点调试步骤反反复复?还是说,有限的调试时间,让他们不得不追求快点让车上市的压力,还是占了多一些。
刚才有个修理工跟我说:换个电池包,听说成本差不多要两三万,那怎么还不见得就多快?其实我心里想:这就像换手机电池,价格和性能起伏很大。电池安全性保证了,续航才真叫稳。
这里面我还在疑问:为什么纯电的续航这么低?是电池技术还没突破?还是目前只是把它作为备用方案,等更大容量的技术成熟再推?其实也没细想过,这里面可能牵扯的研发积累太多,也许吉利在试水,等技术成熟再公布更长续航。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纯电车的价格定位,确实挺难衡量的——既要保证成本,又要满足用户需求。你想想,充电桩布局还是不少难题,城市里用充电宝也不自在。那会不会未来几年,纯电版只是在特定区域推?本身太阳,有那么多小区还是没配充电插座。
我真不确定,像吉利这种品牌,是不是打算用纯电版本去挤压市场份额,还是它更看重插混?插混的续航可调节,快充更灵活,成本也控制得好。用户的偏好要精准得多。你有觉得,纯电和插混,到底哪个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我觉得,除非续航真能飞涨,未来可能还是插混占大头。
(这段先按下不表)从手机换电池的经验来看,我猜纯电车的研发压力其实巨大。技术越成熟,价格越亲民,用户接受度也会越多。像我旁边那家修理厂老板,他说:电池可靠,价格稳定,才能大批量推广。嗯,这句话我其实也隐约认同。
未来出行是不是会变得更像家用电器,用得持久点?这让我觉得,汽车如果真朝这个方向走,还会不会出现用几年就变旧的问题?这点我没有强烈答案,但似乎很多人在这个赛道上,也只是哀叹一下:电池怎么越做越贵,续航怎么还卡在这个水平。
说到这儿,我还想问一句:你觉得,未来纯电版会不会在续航和价格上双赢?还是说技术上的突破,早晚都要靠等来的?反正我对这些乱七八糟的小细节,永远都抱着看走眼的心理。毕竟,没人告诉我,什么时候我能用得更省心。
这次新款亮相,内部我觉得最值得期待的,也许还是它的价格变化和续航的突破点——但又会不会只是一场虚火?也许我太偏激,但就像偶尔往车里扔个苹果,小小的期待,总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你说,一辆城市通勤用的紧凑SUV,要到什么时候,能实现拉杯茶、吃早点就走的续航?而不是还得让人困惑地估算几百公里的大模型。
安全其实很重要,但真正留在我心里的,是那点真摸得到的生活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