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欧洲那边电动车市场已成气候,充电设施依旧是个硬伤。比亚迪这动作挺带劲——兆瓦闪充桩明年欧洲投用,听着就是有那么点国产黑科技要出海令的味道。
我有个修理工朋友小时候跟我说过一句话:电动车要跑得远,得先解决‘喝水’的问题。他说这话的时候,车子刚死在半路上,电量显示40%,结果秒变零。咋说呢,这种突然死机我自己……也碰着几回。不夸张,四次趴窝,车厂推脱的态度让我嫌麻烦直呼内行。你说,这技术好容易,但用户体验真不是光搞个亮眼的数字就够的。
比亚迪这次在欧洲的布局,挺有意思。匈牙利工厂今年量产,第一辆海鸥下线,听上去很洋气。2026年底开2000家门店,这规模堪比当年某些汽油车品牌抢市场的速度了。欧洲32个国家,13款车型,小身板大动作,估摸着这攻势背后是野心,但别忘了欧洲市场比我们想象中更爱挑剔。
说回兆瓦闪充,官方讲5分钟充400公里。先不说我信多少(样本少),单凭这个速度,充电排队时间理应大大降低。想想咱们平时停车排队上个厕所,那充电站要是跟加油站效率一样,长途旅行不焦虑这话就靠谱了。相比,充电成本的粗算我也会算下:比如平均电价0.3元/度,400公里耗电大概20度左右?6块钱不到的续航,跟加油成本比,车主的钱包大概率得省不少吧?(体感)
说说实操差别,我前几天跟一个同事聊他现阶段用特斯拉Model 3和我之前有段时间开的比亚迪汉。特斯拉的软件生态固然方便,但充电网点密度和服务体验方面,尤其在欧洲而言,比亚迪加速铺网后,看起来能补上一大块短板。比如特斯拉超级充电桩现在一桩覆盖一个区,常常满员,但比亚迪计划直接来个爆发式铺设,这落地难度能想象吗?供应链那块我猜他们得先保证闪充桩关键元器件优先供给,是不是像抢面粉似的,谁先抢到谁先开门店?(估算)
前面说得大,回头说,这兆瓦闪充技术要普及到用户,还得看设备耐用度和价格。别忘,欧盟对安全标准和认证极严,去年某家新进企业因为设备认证慢退场了。比亚迪手上的专利多固然好,但从研发到大规模量产和运营,这中间还得做一堆平平无奇的适配和调试工作,没做完之前,任何预测都得留点悬念。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兆瓦闪充桩的维护成本到底是多少?这个目前没啥公开数据,让人摸不着头脑。
顺便提个没细想过的——比亚迪是不是预备利用欧洲这套闪充网络,后续绑定更多服务,搞个充换电一体化或者租电池服务?我看过某篇文章有提,毕竟欧洲市场企业服务潜力大。虽说我没深入了解,但这么做利润空间肯定有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19年欧洲的电动车充电桩保有量才刚达到20万根,今年粗算超过40万根。比亚迪提出单年新增200-300座兆瓦闪充站,这份量在总量里算大脚印,已经不只是小打小闹了。
有人会质疑,比亚迪是不是太过激进?毕竟欧洲主流车企不是没充电网络,宝马、奔驰早就有联合品牌站。真是这样,那比亚迪凭什么能把这些客户拽过来?这关乎一点:价格与体验的平衡。比亚迪的价格优势和技术创新确实帮了不少忙,但能真正把服务做细、把用户体验做透,才不会变成便宜没好货。(我说得又大,咱得脚踏实地)
至于多家门店密集开设,能不能撬动线上线下交叉销售;能不能做到买车送充电服务;这点(这段先按下不表),太复杂了,欧洲法规啥的又一大堆条条框框,我没资格乱说。
讲个细节,跟一个比亚迪欧洲销售聊,他说:客户问我,咱这里比那个德国品牌快几倍充电?我说得保守点,别承诺太高,万一现场受限制咱不好解释。我听着就懂了,底线永远是客户当下感知,而不是纸上谈兵。
对我自己来说,倒也不是全靠技术说话。我赞同技术能改变格局,但用户惯、场景匹配、售后保障一样重要。单纯高速充电的噱头,已经很多,所以我不会轻易给它贴上革命的标签。
我好奇的是,除去主打的德国和匈牙利市场,后续别国的规划是怎样?充电基础设施跨国协调,能不能像加油站网络那样互通?这点不说,怕被喷我不懂全球战略。但车到山前必有路,咱就看着,比亚迪这盘棋怎么下。
想象一辆电动车停在凌晨路边,司机插上兆瓦闪充桩,咔嚓几声,5分钟后即刻上路。那种自在感,有没有可能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我也挺想体验一次。你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