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下达禁令之后,澳大利亚的政客们便开始叫嚣要报复。他们正忙着跟自己盟友共谋,打算对中国出口的电动车“亮红牌”。原因嘛——这些电动车实在太便宜了!
又是一出老戏:北京靠补贴撑起国内电动汽车产业,便宜的中国车大量涌向海外市场。澳大利亚得提高关税壁垒,才能维护“公平竞争”以及相关产业的利益。
澳大利亚到底是在为啥而拼命捍卫自己的利益呢?
10月3日,澳大利亚媒体“珍珠与烦恼”网站发表了一篇尖锐的评论,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汽车产业已经变成了博物馆的展品。”最后一家本地工厂早在2017年就关门了。霍顿、福特、丰田这些曾经响亮的名字也都悄然退出了舞台。多年来,澳大利亚的消费者就像在捡别人丢弃的剩饭:花费大量金钱购买那些欧美日淘汰的旧车、过时的型号,还得耐心等几个大月才能拿到车。
作者张弗雷德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电动车根本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是“便宜又劣质”的抄袭品。凡是真正驾过中国电动汽车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工业设计、智能驾驶舱,还是电池系统和用户体验,中国已经形成了多方面的优势。
文章中提到一个挺让人琢磨的细节:福特CEO吉姆·法利,这个“几乎从不夸奖对手”的人,试驾小米SU7整整半年后,居然舍不得还车钥匙。这位汽车界大佬的真实反应,简直就是狠狠打了“廉价低质”说的脸。
中国电动汽车真算得上完美吗?说实话,也不全是。不过,作者提到,它们在可靠性、能效以及创新能力上的表现还算不错,特别是那令人心动的价格,刚好补足了澳大利亚市场那块空缺。这些车就像一股新鲜的水流,给这个沉闷了多年的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放眼看看,故事似乎总是那么熟悉:华盛顿的补贴用心照料着底特律,布鲁塞尔的关税紧紧捍卫着大众和雷诺,东京则是多年如一日地坚持推行产业政策。大家各自守住阵地,护着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直截了当地发问:“要是澳大利亚学他们的样子,我们又是在保护啥?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行业?还是继续付出高得离谱的价钱?难不成我们为了保这个虚无缥缈的产业,让消费者一直当冤大头?”
在环保问题上,作者直言政策真是荒唐至极:一方面政府大肆喊着减排,说得天花乱坠,可实际操作时,却把最适合普通家庭的绿色出行方式挡在国门外。文章里说,“我们的一切努力,实际上就是剥夺了消费者用最实惠的价格,享受到世界顶尖技术的机会。更搞笑的是,这股保护主义风潮偏偏在澳大利亚刚刚承诺要实现更高的气候目标时冒出来。”
作者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这场闹剧:“真正的胁迫根本不是来自北京,而是那些打着忠诚幌子的要求,让澳大利亚人多花钱买质量更差的汽车,只为了在这场大国较量的戏码中充当配角。”
文章强调,我们不用那种所谓的忠诚度检验,真正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能否拿出真本事:降低生活成本,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提高气候应对力度,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当加油站的价格牌再次涨到每升2美元,那些口口声声说“忠诚”的人,会不会为每个为油钱犯愁的家庭掏出一分钱?
这句话一针见血,直戳了许多澳洲普通人民的心:我们要的不是空喊的站队,而是真真切切的福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