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7X四季度要正式上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挺复杂的。你不觉得汽车行业就是这样,信息像沙漏里的沙子,点点滴滴洒在你身上。有次我跟某销售聊,他说:你知道,技术更新太快,能跟上的人其实少。我点点头,心想,正确的技术是真的难得,又得考虑成本、供应链、充电基础设施的匹配。
我抽空翻了一下极氪之前的官方资料,把新信息合起来。新款7X会有两个版本,100kWh的搭载全栈900V高压系统——这几个字我听了挺耳熟,其实就是用更高的电压设计,减少能量传输的损耗。那啥,不就等于用更粗的水管送水,把效率搞得更高了吗?他们还加了个Thor-U辅助驾驶芯片,我猜大概是个自主研发的ADAS解决方案,可能比上一版本还快更准。
而75kWh版本继续用800V的神盾金砖电池。这两个版本差异,说白了就像普通版手机和旗舰版的变化。高速充电方面,最大功率可达5.5C,也就是说,10.5分钟把电量从10%冲到80%。这是我估算的——按电池容量和充电倍率算的,实际可能会受温度等影响,估值不一定准。
极氪这次发布的公告里,还提到在8月公布的上半年计划:极氪X、007、001和7X,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更新。车子在切换中,官方还搞了个0息金融,意思就是让你买车压力减点,留点弹性。可是你说,等新款一到,旧款就会打折吗?还是他们压着不让掉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和相册,发现几个月前拍的极氪7X内饰图。那时还没正式发布,设备布局还挺规整。可琢磨半天:自己当年参与研发的人,是不是也会担心这次改款会不会带来稳定性问题?比如新电池系统到底成熟不成熟?(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当年开发800V电池时我就琢磨过,研发团队是真的在技术上拼了命。供应链能不能跟上?配套的充电桩会不会出现瓶颈?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影响大规模普及的关键点——不是电池本身的技术天花板,而是整个生态的成熟度。
你会问:900V系统的实操差别到底多大?简单说,充电速度快了大概两成左右吧——(实际可能只有15%-25%,依设备和环境不同),但用在实际中,用户反应最明显的还是充电时间的压缩。这个速度,碰到我刚才说的桩少、天气冷等情况时,是不是就会打折扣呢?
说到这,难免有人会觉得,做技术的人总试图用更高标准来炫耀,其实生活中,要是我临场充电,总希望能快点搞定,毕竟不想被充电等待占用太多时间。投资到900V系统,难不难?其实想象一下,像是你家水管换成更粗的大管子,得考虑管道铺设、维修、更换的难度。更高电压意味着更严的安全标准,更复杂的绝缘设计,供应链其实相当考验。
我还琢磨过:新系统上马,研发成本是不是会提升?(这我没仔细算,只是交叉比对几份供应链报告,估算成本上升可能在10%-20%左右)。这又会传导到整车售价,最终是谁吃亏?消费者?还是厂家自己压缩利润空间?我倾向于,短期内,厂商会稍微提价,来平衡新技术带来的增加。
也别以为我在黑:我觉得这次极氪80V升级,不光是追求新鲜感。它反映了整个行业的逼迫——去年还在用的800V系统,比起几年后标准越变越高,这其实就像手机越做越细的屏幕,越做越快的充电,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用的心甘情愿。只是,这个过程刺激了供应链的毛细血管,也让售后服务难免猛增点难度。
临场我还在想:这样的升级,到底哪一项,才是真正实用的?只是技术升级,还是市场认可的风向?我不由得怀疑,所谓核心技术领先,是不是只是个噱头。你觉得,哪一块才会成为决定用户买不买账的破局点?或者这次升级,除了技术堆叠,还有没有什么暗藏的价格机关?
我觉得,要是我在售后站点,有个老客户来问:这个新系统稳定不稳定?我可能会笑着说:别太担心,刚刚上手,得看备用件的供应链。(这句估计偏现实点吧,真实生活就是这样)
也挺喜欢这种技术不断追赶的感觉。一直在用手机拍照的我,心里默默问:什么时候我们真正能享受到,那种用完即充的极致体验?这其实也挺难的,这个极致可能就是个梦,也许还得等几年,技术彻底成熟点。
说到极氪7X的更新,我心里默默猜测:也许900V系统会成为标配,就像现在手机越来越普及快充一样。那,充电桩会变得像快递站一样多,用户体验会不会大踏步提升?又有多少厂商真正看见了这个生态链的必经之路?我还未敢完全判断。
你说,这次产品更新后,市场反应会不会很激烈?还是大家就当个新鲜包吃几天,然后又回来慢慢磨?其实我对电动车的未来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我敢打赌:技术越升级,越复杂,背后牵动的可是每个人的生活;而我最关心的,还是那点在停车场看得见的细节——比如充电口的设计,是不是更方便用了。
好了,不说太远。下次开车去充电时,我会不会看到一台全栈900V的极氪7X?也许会。那会不会,我在等候的瞬间想:这速度,够不够快?或者,心里默默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再定义快,而是完全融入到毫秒之间的体验里?这才是真正让我期待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