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台氛围灯缺席设计倒退

中控台氛围灯缺席,以及背后的争议

最近汽车圈有个现象,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你买一辆二三十万的新能源车,配置表看得人两眼发光,四驱、NOA、蜂巢电池,全堆上去了,怎么感觉是捡了个大便宜。结果开回家一段时间,你发现有些细节不太对劲——中控台没氛围灯、门板摸着塑料感十足、车机还有点卡顿。几万块的油车都不会这样,这到底是个啥逻辑?

中控台氛围灯缺席设计倒退-有驾

先不急着骂车企掉份儿,咱们先捋捋这里面的账。这个现象其实不止枭龙MAX一家,整个新能源领域,尤其是在十几万到二三十万的SUV市场里,你会发现车企们越来越喜欢“堆技术”。四驱、电池续航、辅助驾驶这些硬核指标拿捏得死死的,账面看着比燃油车“卷”得厉害。但与此同时,内饰的质感、车机的反应速度这些细节,反而常常有些拉垮。为什么?

先拆拆数字。这种车的成本结构和燃油车完全不一样,最吓人的部分在哪?就是电池。电池包的成本,占了新能源车制造成本将近30%-40%,有些甚至能冲到50%。以枭龙MAX为例,它的电池搭载的是蜂巢和宁德两大供应商的组合,性能扎实,但价格也不便宜。再加上四驱系统、智能化硬件这些“高阶配置”,直接把成本拉到了天花板。你可以想象,这种车企做出来的车,成本就像一个膨胀的气球,稍微挤一下别的地方就可能破裂。

于是怎么办呢?门板塑料感强一点,中控台的氛围灯砍掉,内饰的用料压缩一下,甚至车机系统的优化也可以“慢慢来”。这些地方,通俗点讲,就是车企用来“止血”的缓冲池。你再回头想想,不止枭龙MAX,理想L7、比亚迪宋PLUS EV,甚至一些合资新能源车也有类似情况。外观很年轻化,动力配置很炸裂,但往往在细节上会有点让人皱眉。

中控台氛围灯缺席设计倒退-有驾

这里还牵扯到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新能源车的研发,烧钱程度是传统燃油车的几倍。这不是夸张,是事实。尤其是在电池和智能化这两块,基本就是“科研内卷”。以长城为例,他们在混动四驱技术上投入很大,这次枭龙MAX搭载的HI4系统,也是为了让用户在市区纯电更顺滑,高速烧油更高效。但问题是,这种技术投入短期内很难直接拉动利润,反而会压低毛利率。车企为了研发和追赶技术,很多时候都选择了战略性亏损。

那亏损是不是说这些车企快活不下去了?未必。先看看账期问题,新能源车企的账面亏损,很多时候和供应链、账期周期有关系。比如电池供应商的账期,或者芯片采购回款慢,这些都可能造成数据上“看着亏”,但实际现金流还算健康。以特斯拉为例,它早期也经历过类似情况,账面上亏得像个深坑,但随着供应链配合稳定、成本优化,利润率迅速恢复。而像长城这类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他们的燃油车业务还能填坑,暂时不至于绷不住。

这时候再回头看枭龙MAX的表现,是不是就没那么离谱了?门板塑料感强?中控台氛围灯缺席?这其实是车企在成本和技术之间的一次平衡。它选择了技术堆叠,把预算更多分配在四驱、电池、辅助驾驶这些“硬核指标”上,而牺牲了一部分内饰、车机这些细节体验。如果你是技术党,喜欢性能、续航这些核心体验,可能觉得瑕不掩瑜;但如果你是细节控,就可能觉得不值。

中控台氛围灯缺席设计倒退-有驾

当然,消费者的抱怨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二三十万的售价,要求内外兼修本身也不是过分。但这里有个更大的行业背景,就是新能源车还处在一个技术快速迭代的阶段。车企在抢占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成本结构和产品定位。有些选择是为了短期内“活下去”,有些是为了长期技术布局。你看不惯塑料门板和卡顿的车机,可能下一代车型就换血升级了——也可能还是那个“会妥协”的路线。

所以最后怎么总结呢?如果你看到一个车企在某些方面“掉链子”,不要只盯着表面的缺点,而是看看它到底在砸钱干啥。如果砸的钱是有章法的,比如研发、电池技术、供应链优化,那可能是战略性亏损,有点像下棋里的“弃子争先”;但如果它砸的钱乱七八糟,没有长远规划,那就可能是真不行了。枭龙MAX也好,其他车型也罢,它们的每一次妥协,背后都有一套公式,只是这公式合不合理,还得看时间验证。

最后一句话,车企的算盘打得越来越精,消费者选车也得越来越挑。别只看颜值和配置表,把细节体验捋清楚,才能知道这辆车是不是值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