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尽,灯火还带着点工业区的寒意。远处厂房的铁门偶尔传来几声碰撞,像哪个值夜班的工人不经意踢翻了工具箱。襄阳这几个星期气氛格外紧绷。东风汽车、襄阳两家本地公司凑了个大新闻:合起伙、新注册资本高达八十四点七亿,专门押注智能越野新赛道。在中国车圈,也算一阵槌声足以把咖啡泼一地的大动作。
我看到公告时候,眼前浮现的不是决策层的某张照片,而是账本上小数点后一堆零。无形资产、商标、专利、现金,这年头谁家合个资不整点名堂?东风汽车集团这回把猛士品牌、造车那点“家底”都亮出来,三十五亿多的估值归类为“无形”,还加上了智能驾驶“核心系统”。我脑补了下审计团队坐在会议桌前为“无形资产”评估翻来覆去的苦相,不知道是更怕低估了对股东有损,还是高估了哪天被市场扇脸。
九亿多的模具专利算是“硬货”,至于现金这个老牌选手,全靠襄阳本地两家企业割肉有力。从资金凑起方式,你能嗅出这场局不是单纯的组队,而更像地方和央企“拉郎配”。看股权分配,东风占不到一半,襄阳地方快到半壁江山。我要说利益捆绑,这局简直双面胶:你给平台、我掏真金,两头都能左右话语权,后面的事,谁也不能甩手不认。
为啥偏偏是智能越野?答案好像写在猛士的轮胎胎纹里。猛士——一个2022年才冒头的新牌子,不是传统意义的大IP,却被东风用了“家门口的血液”去灌溉。短短两年,上市了三款车,最近的M817和华为牵手,三十多万起步,插电混动+无人机系统,媒体稿里俨然一副“科技硬汉”。问题是,市场的数据通常不像宣传片那样会讲故事。今年前八个月,猛士只卖出两千五百辆。虽然较去年翻了八成,可对比那些合资巨头,每月都是大单位量作战,这点体量像“愣头青”刚学会穿鞋。
别说高端市场,举头一看对手还挺扎堆:比亚迪仰望、吉利银河,各个手里都攥着自家技术大杀器。东风砸的这八十四个亿,会不会成明年榜单里“万元户”,还真没人敢先押一手。
说实话,东风这两年过得有点紧巴。114万辆,比去年下滑5%,合资板块最揪心,合着日产、本田都处在“找补增长”的阶段,谁也不敢说底气足。反倒是靠新能源板块自救,岚图销量涨了一倍,猛士增幅虽大但基数始终小。新能源领域能成为救命稻草,也难怪东风鼓捣出这场新合资:反正汽油机这套老本行没什么新鲜感,索性重仓智能化越野。
从旁观经验讲,这种“地方+央企+科技巨头”局,就是典型的“三国杀”。地方要GDP、要拉产业链,央企要保住基本盘、顺势蹭风口,科技企业看准智能驾驶车载,把软硬件染指得明明白白。名义上是强强联合,实际往往鸡飞蛋打的历史也不少。“一合之喜,三家无眠”——口号喊出来了,可说到底,合资公司的日常经营、资源分配、战略协同,一言难尽。
专业视角来看,猛士作为主打品牌,象征意义大于市场号召力。无形资产这项,账上好写到天花板,现实里消费者并不关心你内部怎么折腾专利、商标权。智能驾驶或许一时能招来风投媒体吹捧,可只要一跌进售后服务和OTA升级的泥塘,哪个品牌没被用户吐槽过。东风手里有一堆合资经验,襄阳提供军工底子,华为带来自动驾驶算法,谁都能说自己是“国产越野天花板”,但等到新车上市,还是得猛士拉销量填空。
做过案子都明白,链条越长风险越多。地方热情是好事,但等到汽车补贴到期、市政融资断流、地方保护主义和“铁公鸡心态”一上来,资金池子再大也扛不住利益分散。新合资公司要找到技术和市场的均衡点,比审公证、算装配流水线还费心。有段子说:造车新势力有三怕——怕智能失灵、怕新能源起火、最怕销量数据不及预期,不管你多酷炫,最终还是看路上的车轮滚了多少公里。
写到这里不得不感叹,东风、襄阳组新局,也许只是不同困境下的“斗转星移”。有人爱看热闹,有人投资、有人吃政策红利,有人期待成本回收期别太长,有人只关心年终奖别缩水。一场资金与技术的合谋,能否打破市场陈规,就看合作各方能不能熬过彼此的情绪周期,真把用户需求装到油箱里。
最后想问,“科技+地方资本+老牌车企”的三角关系,真能产出中国版的越野传奇,还是一场新的资本试验田?市场没人会一路看笑话,但每位参与者都清楚:八十四亿不好找人埋单,国产高端越野这口井,到底能打多深?留给时间,留给数据,也留给其他正琢磨“合资新局”的后来者们。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