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罚单+个人警告,上海监管局盯上东风日产汽车金融张苏疆:4S店销售那句“装潢必须贷”,两万块里藏了一万五的水分

30万罚单+个人警告,上海监管局盯上东风日产汽车金融张苏疆:4S店销售那句“装潢必须贷”,两万块里藏了一万五的水分

去年冬天,老王去提他那辆新轩逸。销售小姑娘端着茶过来,笑得特别甜:“王哥,恭喜提车啊。对了,这贷款还得配个装潢套餐,两万块,贴膜、脚垫、镀晶全含,不办的话审批那边可能卡一下。”老王当时赶着用车,也没多想就签了字。半年后我俩吃饭,我随口问了句外面行情,他专门跑去汽配城问了一圈——全套下来也就四五千。那一万多块钱去哪儿了?大概率是被切成几块,销售拿返点,金融公司吃利息,经销商赚差价。

10月17号,上海那边的金融监管局开了张罚单。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罚款30万。零售金融部高级经理张苏疆,个人警告。违规项目写得很清楚——附加品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这个“附加品贷款”,听着挺正规,其实就是老王遇到的那套玩法。你去买车,销售会推各种延长保修、保养套餐、装潢服务。听起来挺实用,但价格是真说不准。同样一个全车贴膜,这家4S店报价八千,那家报一万二,到底差在哪儿?膜的牌子?施工水平?还是就是随便报个数?

监管查的就是这个环节。贷款审查该严格的没严格,借款人到底有没有还款能力,评估走过场。资金流到哪儿去了,也没人真正盯着。合同上写着“高端贴膜套餐两万元”,实际那膜可能市场价就几千块。剩下的钱进了谁的口袋,这事儿就模糊了。

这次处罚有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公司罚钱,负责人也跟着挨板子。以前碰到这种事,往往企业出面担责,具体办事的人最多内部批评。现在直接点名到张苏疆个人,而且他还兼着职工监事的身份。风控出问题,业务负责人得担着,这个态度挺明确的。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去年的日子不算好过。营收22.45亿,比前年少了两成;净利润8.59亿,直接腰斩。车市本来就不景气,主机厂给经销商压库存,经销商得想办法把车卖出去回款。附加品贷款就成了顺手的工具——表面上是给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实际上是拿贷款撬动更多收入。

业绩压力大的时候,风控这根弦就容易松。快速审批,尽快放款,短期内数据好看,至于风险嘛,先往后放放。这次栽跟头,多半也是这么个逻辑。

这种事在汽车金融圈不算稀奇。去年宝马汽车金融也因为类似问题被罚过,金额还更大。奔驰出事之后,专门搞了个服务公约,说是不允许捆绑销售。但你去4S店看看,该怎么卖还是怎么卖,换个说法而已。

附加品这个东西,本身就很难量化。一套延长保修,保什么?保多久?能不能跨店使用?很多人签合同的时候根本没细看,等出了问题再去翻,发现条款写得模模糊糊。装潢套餐更夸张,合同上可能就一句“精品装饰服务包”,具体包含什么,价值多少,全凭销售一张嘴。

30万罚单+个人警告,上海监管局盯上东风日产汽车金融张苏疆:4S店销售那句“装潢必须贷”,两万块里藏了一万五的水分-有驾

现在新能源车起来了,这套玩法估计还会升级。电池延保、智能座舱的软件包、充电桩安装,听起来技术含量高,定价就更没谱了。日产今年也在推电动车型,按照传统车的套路,金融产品大概率还会跟着上。

碰到销售跟你说“不办装潢贷款车贷不好批”,多半是在吓唬你。车贷批不批,看的是你的征信、收入流水、首付比例,跟装不装潢没什么必然联系。当然,经销商跟金融公司关系近,他们内部可能有些默契,但这不代表你就得接受。

买车之前,可以先把附加品的明细要过来,每一项单独报价,然后自己去外面打听打听。贴膜多少钱,脚垫多少钱,镀晶多少钱,心里有个数再决定。如果销售死活不肯分项报价,只给你一个打包价,那就得警惕了。

合同上的内容也得看仔细。附加品的金额、用途、服务商是谁,都应该写清楚。钱打到哪个账户,是经销商还是直接给服务商,这个也很关键。如果只写个“服务包总价”,后续出了纠纷,你连证据都不好找。

遇到强制捆绑的情况,其实可以投诉。现在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对这块查得比以前严。当然,投诉之前得把证据留好——录音、合同、聊天记录,这些都有用。

这次罚单开了,钱也交了,但这一套模式不会立刻消失。汽车金融跟4S店的利益绑得太紧,要彻底改,动的不是一家两家。监管能做的,就是逮着典型往死里罚,震慑一下其他人。

对普通人来说,买车这事儿本来就复杂,加上各种金融产品,就更绕了。能做的也就是多问几句,多比几家,别让自己成了别人业绩表上的数字。4S店销售的话,听听就行,别全信。

这年头挣点钱不容易,买辆车更不容易。花出去的每一块钱,最好都知道去了哪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