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价格反常:专车暴涨快车跌,司机乘客谁买单?

车友们,有件关乎你我钱袋子的大事儿得说道说道!

网约车平台又出幺蛾子了,这次可不是小恩小惠,是明晃晃地涨价!

这涨价的架势,简直是乾坤颠倒,专车车费一路飙升,经济型快车却玩起了降价促销,这种反常操作,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各位先别急着吐槽,咱们先来抽丝剥茧,理清这背后的利益纠葛。

网约车价格反常:专车暴涨快车跌,司机乘客谁买单?-有驾

近来,身处蓉城与岛城的伙伴们感受尤为深刻,呼叫专车,荷包立刻感到压力,那价格,像坐了窜天猴,噌噌往上冒。

日间三块五,夜间四块五,这价码,直逼巡游出租,甚至更胜一筹!

反观经济型快车呢?

仍在不遗余力地打折,恨不得免费送你一程。

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莫非平台也要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一套?

说白了,这是平台在玩弄“差别定价”的花招。

一手抬升高端专车的价格,反正用车的客户多半可以报销,不在乎这点零花钱;另一手呢,竭力压低平价快车的费用,用低廉的价格吸引那些对费用极其敏感的乘客。

这一手算盘,打得可真精明!

我特地翻查了近三个月的出行数据,结果发现,京沪广深这些核心城市,专车平均涨幅都超过了8%,成都与青岛更甚,直接蹿升了15%!

这涨幅,堪比火箭发射!

你以为这就到头了?

精彩的还在后头!

更让人费解的是,经济型快车的均价反而缩水了两毛,工作日高峰时段,打折优惠单的比例居然超过了四成!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位跑快车的老友,他工作勤恳,却向我抱怨,如今“一口价”的单子日益增多,为了维持生计,每日不得不比往常多跑两小时。

这其中的辛劳,可想而知!

再说说青岛这地界的奇特定价。

晚高峰时段,专车的里程费用攀升至每公里4.2元,时长费用也涨到了每分钟1.1元,宛如贵宾待遇。

网约车价格反常:专车暴涨快车跌,司机乘客谁买单?-有驾

然而,同时间段,普通快车的里程费用仅为每公里1.8元!

这差距,何止云泥之别!

乘客端显示,特惠快车比传统出租车节省三成,而司机真正到手的收入却跌破了每单1.2元。

这巨大的差额,平台莫非意欲重塑消费阶层?

硬生生将网约车市场切割成“尊享区”与“廉价区”?

更令人愤懑的是,有司机在群里爆料,某平台向专车驾驶员下达通知,要求必须换上新款制服,配备车载香氛,方可接单。

此举无疑提高了专车的服务“格调”,也间接增加了运营成本。

至于快车司机呢?

境遇更为窘迫!

被强制要求安装后排显示屏,每日播放广告,却没有任何收益分成!

这算什么?

简直是“竭泽而渔”!

表面上冠以服务升级之名,实则是变相施压,迫使司机选边站队。

我曾驾驶过各式车辆,也体验过形形色色的网约车服务。

专车,我认可其舒适性更胜一筹,但其价格果真物有所值吗?

经济型快车,虽说价格亲民,服务质量却良莠不齐,有时着实令人添堵。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平台缘何如此行事?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追逐利润!

相关数据显示,本年度上半年,网约车订单总量增长近两成,但客单均价却下滑了5%。

网约车价格反常:专车暴涨快车跌,司机乘客谁买单?-有驾

平台既要粉饰财务报表,又要应付上市时的业绩承诺,只能在价格层面采取“双轨制”策略。

专车用户多半可以公款报销,价高也无妨;经济型快车客户则对价格极为敏感,只能靠无底线的降价来争夺市场。

这好比玩一场跷跷板游戏,一端是专车乘客,另一端是快车驾驶员,平台居中玩弄平衡之术,最终受损的,却是我们这些普通乘客和辛勤奔波的司机师傅。

曾有乘客展示了近期的行程单,自春熙路至双流机场,专车费用竟比出租车高出42元!

这笔钱,足够在街边小馆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了!

评论区也因此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公干出差者认为物有所值,毕竟可以报销;工薪阶层则直呼消费不起,只能默默地选择公共交通。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部分专车驾驶员开始挑单,短途行程直接拒载,转而空车前往机场排队,这无疑进一步推高了运营成本。

这根本不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而是平台在人为操控供需关系。

专车越贵,司机越想往高端路线靠拢;快车越便宜,越没有人愿意尽心尽力。

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要么硬着头皮选择专车,要么忍受低质低价的快车,根本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余地。

设想一下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快车司机,他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却被平台压榨得喘不过气。

他们驾驶的车辆,或许背负着贷款;他们添加的燃油,需要自己掏腰包;他们磨损的轮胎,也需要独自承担。

他们付出了宝贵的时间与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却是日渐微薄的收入。

管理部门颁布的指导意见业已明确指出,要坚决防止恶性价格竞争,然而某些平台却对此置若罔闻。

这让人不禁想起《礼记·大学》中的一句古训:“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平台逐利本无可厚非,但不能昧着良心,更不能将所有成本都转嫁到用户与司机身上。

归根结底,网约车平台发展至今,早已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它牵系着数百万司机的生计,更影响着数以亿计乘客的出行体验。

平台肩负的责任,不应仅止于追逐利益,更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时下,已有部分汽车厂商开始涉足网约车领域,如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比亚迪的D1等等,这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入局,或许能为网约车市场带来一些新的气象。

究其根本,希望各大平台在追逐利润的道路上,亦能多一份对驾驶员的体恤,多一份对乘客体验的关注,切莫将道路越走越窄,将人心越伤越深。

各位看官,近来各位的打车费用是否有所上涨?

对于网约车平台的这种“差别定价”策略,各位有何见解?

欢迎各位踊跃留言,畅所欲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