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当下,氢能源汽车凭借零排放、高能量密度等优势,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然而,如同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会面临性能挑战一样,氢能源汽车在寒冷气候中的表现,尤其是在零下 30℃这样的极寒条件下能否正常启动并稳定运行,成为消费者与行业关注的关键问题。本文将深入剖析氢能源汽车的低温性能,探究其背后的技术奥秘与实际表现。
氢能源汽车工作原理基础
要理解氢能源汽车的低温性能,首先需明晰其工作原理。氢能源汽车主要依靠氢燃料电池发电来驱动车辆。在氢燃料电池中,氢气从储氢罐输送至阳极,在催化剂作用下,氢分子被分解为质子(氢离子)与电子。质子透过质子交换膜抵达阴极,而电子则通过外电路形成电流,为电动机供电,驱动车辆行驶。在阴极,质子、电子与来自空气中的氧气结合生成水,完成整个电化学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中,质子交换膜的质子传导性能、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速率以及系统的热管理能力等,均对氢能源汽车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低温环境下会面临严峻考验。
低温对氢能源汽车的挑战
质子交换膜与电化学反应受阻
低温环境下,氢能源汽车面临的首要难题是质子交换膜性能下降。质子交换膜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其作用如同 “质子高速公路”,为质子从阳极到阴极的迁移提供通道。在正常温度下,质子交换膜内的水分子与磺酸基团等构成质子传导网络,质子通过水分子间的氢键传递以及磺酸基团的质子化与去质子化过程实现传导。但在低温时,膜内水分子活性降低,部分水分子甚至结冰,导致质子传导网络遭到破坏,质子传导率大幅下降。研究表明,当温度降至零下时,质子交换膜的电导率可能会降至常温下的几分之一甚至更低,这使得燃料电池的电化学反应速率显著减缓,输出功率降低,进而影响车辆的启动性能与动力表现。
同时,低温会使燃料电池内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受到抑制。氢气在阳极的氧化反应以及氧气在阴极的还原反应,都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来启动。低温环境下,反应分子的能量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障碍相对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变慢。这不仅使得燃料电池产生电能的速度变慢,难以满足车辆启动与行驶时的功率需求,还可能造成反应不完全,降低燃料电池的效率与耐久性。
热管理系统面临考验
氢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在低温环境下肩负着艰巨任务。一方面,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过程会产生一定热量,但在低温时,这点热量远远不足以维持系统的正常工作温度,且热量散失速度加快。为了保证燃料电池的性能,热管理系统需要迅速提升燃料电池堆的温度至适宜区间(通常为 60℃ - 80℃)。然而,在极寒条件下,传统的热管理策略可能无法有效应对,如单纯依靠电加热,不仅能耗巨大,还可能因加热速度过慢,导致车辆长时间无法达到正常工作状态。
另一方面,低温下车辆的辅助系统,如车内供暖、电池预热等,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以车内供暖为例,为了给驾乘人员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需要将车内空气加热,这在低温环境下需要持续消耗大量电能或热能。而这些能量需求会进一步加重燃料电池系统的负担,影响车辆的整体性能与续航里程。
氢气储存与输送问题
氢气的储存与输送环节在低温环境下同样面临挑战。目前,氢能源汽车多采用高压气态储氢或低温液态储氢方式。对于高压气态储氢,低温会导致氢气密度增加,使得储氢罐内压力发生变化。如果压力控制系统不能及时调整,可能会影响氢气的正常输送,甚至对储氢罐的安全性造成威胁。而在低温液态储氢中,虽然氢气以液态形式储存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但维持氢气的液态状态需要极低的温度(约 - 253℃)。在寒冷的户外环境下,液态氢储罐的保温要求更为严苛,任何热量的侵入都可能导致液态氢气化,造成氢气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储罐的压力控制难度。此外,低温还可能影响氢气输送管道与阀门的性能,使其密封性能下降,出现氢气泄漏风险,或者因材料在低温下变脆,导致管道与阀门的机械强度降低,影响氢气输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氢能源汽车低温性能实例分析
丰田柯斯达氢擎的出色表现
丰田柯斯达氢擎在低温性能方面展现出卓越实力,能够在 - 30℃的极寒环境下正常启动。这一出色表现得益于丰田在氢能源技术上的持续优化。在燃料电池系统中,丰田采用了 SiC(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用于 FC 升压变压器,这种材料具有低电阻特性,能够有效降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损失,提升发电效率。同时,丰田还选用锂离子低压蓄电池,进一步优化了系统的电力管理,确保在低温环境下,电池能够稳定输出电力,辅助燃料电池系统顺利启动与运行。此外,丰田柯斯达氢擎通过对储氢罐结构与材料的优化,扩大了储氢罐容量,不仅保证了车辆在低温环境下有足够的氢气供应,维持稳定的续航里程,还通过合理的罐体设计,增强了储氢罐在低温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确保氢气储存与输送的稳定进行,从而实现了在极寒条件下的可靠启动与行驶。
福田欧辉氢燃料电池客车的惊人纪录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福田欧辉提供的 515 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在低温环境下创下惊人纪录。在零下 30℃的极寒环境中,这些客车的续航里程稳定保持在 400km 以上,部分车型甚至突破 500km 大关。相比之下,同环境下锂电池车续航普遍衰减 40%-50%。福田欧辉氢燃料电池客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其在技术上的三大突破。
首先是质子交换膜技术升级,通过对膜电极进行薄型化设计以及优化催化剂配方等手段,提升了质子交换膜在低温环境下的质子传导性能,使燃料电池在 - 40℃的极端低温下也能实现 0.3 秒冷启动,极大提高了车辆在极寒条件下的启动速度与效率。
其次,在空气循环系统方面,福田欧辉采用专利设计的双循环保温装置,对电池舱温度进行精准控制,将电池舱温差控制在 ±2℃。这一创新设计有效减少了电池舱内热量散失,维持了燃料电池堆的稳定工作温度,确保了燃料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为车辆提供持续可靠的动力输出。
最后,在氢瓶保温技术上,福田欧辉采用 35mm 航天级真空绝热层,为氢瓶提供了出色的保温性能,确保液态氢在储存过程中几乎零蒸发,可实现液态氢零蒸发存储 72 小时。这一技术不仅保证了氢气的储存量,减少了因氢气蒸发造成的能量损失,还使得车辆在长时间停放后,仍能随时拥有充足的氢气供应,维持稳定的续航能力,为冬奥会期间的交通运输保障提供了坚实支持。
长安深蓝 SL03 氢能源版的技术亮点
长安深蓝 SL03 氢能源版在低温性能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技术亮点,能够在零下 30 度的环境中正常启动和行驶,且动力平稳顺畅。该车搭载了全球首创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这一技术成为解决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问题的关键。在极寒条件下,该技术可实现每分钟电池温度提升 4℃,有效提升了电池在低温下的活性。同时,动力性提升 50%,显著改善了车辆在低温环境下的动力输出表现,使车辆加速更加顺畅有力。此外,充电时间缩短 15%,提高了能源补给效率。这一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车辆在低温环境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用户在寒冷天气中的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也展示了长安深蓝在氢能源汽车低温性能优化方面的技术创新实力。
应对低温挑战的技术解决方案
质子交换膜与催化剂的改进
针对低温下质子交换膜性能下降的问题,科研人员与车企采取了多种改进措施。在材料研发方面,通过添加特殊的防冻剂或对质子交换膜进行化学改性,优化其水合特性,增强膜在低温下的保水能力,维持质子传导网络的稳定性。例如,部分研究采用在质子交换膜中引入亲水性纳米粒子的方法,这些纳米粒子能够吸附水分子,形成额外的质子传导通道,即使在低温下,也能保证一定的质子传导率。实验数据表明,经过此类改性的质子交换膜,在 - 30℃环境下,其电导率可保持在常温下的 65% 左右,有效提升了燃料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
在催化剂层面,新型催化剂载体的研发成为热点。采用具有多孔碳纳米管结构的催化剂载体,能够极大地增大活性位点的暴露面积,使氢气和氧气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更加充分,降低电化学反应的起始电位,一般可使起始电位降低 20mV 左右,从而提升低温下的反应速率。同时,优化催化剂配方也是重要方向,如丰田 Mirai 的第四代燃料电池堆,通过对催化剂中贵金属成分与配比的精心调整,成功将最低启动温度降至 - 30℃,显著增强了燃料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启动性能与发电效率。
热管理系统的创新优化
为了应对低温环境下热管理系统的挑战,车企纷纷推出创新解决方案。一方面,采用电加热与余热回收相结合的预热策略。在车辆启动前,通过电加热元件迅速提升燃料电池堆的温度,同时利用车辆制动或其他部件产生的余热,通过热交换装置回收并用于加热燃料电池堆与车内空间。宝马 i Hydrogen NEXT 搭载的低温预热系统颇具代表性,该系统利用高压氢气循环加热原理,可在 5 分钟内将燃料电池堆从 - 20℃升温至 0℃,快速达到燃料电池的适宜工作温度区间,为车辆启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在保温设计上采用先进的真空绝热材料与相变储能材料。真空绝热材料具有极低的热导率,能够有效阻止热量散失,将相变储能材料集成到热管理系统中,利用其在特定温度下的相变潜热特性,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储存起来,温度降低时释放热量,维持系统温度稳定。例如,部分氢能源汽车在燃料电池堆的外壳采用多层真空绝热材料包裹,并在关键部位填充相变储能材料,实验测试显示,采用此类保温设计后,车辆在低温启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可减少 30%-40%,大大提高了热管理系统的效率,降低了能耗,提升了车辆在低温环境下的整体性能。
氢气储存与输送系统的改进
在氢气储存与输送系统方面,为适应低温环境,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对于高压气态储氢系统,配备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与智能压力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储氢罐内压力变化,根据环境温度与车辆运行状态,自动调节压力,确保氢气输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对储氢罐与输送管道的材料进行优化,采用低温性能优异的高强度合金材料,提高其在低温下的机械强度与密封性能,防止因材料冷缩导致的氢气泄漏。
在低温液态储氢方面,进一步优化储罐的保温结构。除了采用更厚、性能更优的真空绝热层外,还在储罐外部增设辐射隔热层,减少外界环境热量的辐射侵入。例如,一些新型液态氢储罐采用多层真空绝热与高反射率辐射隔热材料相结合的复合结构,可将储罐的热量侵入率降低至原来的一半以下,有效减少了液态氢的气化损失,提高了氢气储存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此外,对输送管道与阀门进行特殊设计与保温处理,采用伴热技术,通过电伴热带或热流体伴热等方式,保持管道与阀门内氢气的温度,防止因低温导致氢气凝结或管道、阀门冻裂,确保氢气输送的顺畅进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