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只要一聊起买新能源车,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选项,可能就是插电混动车。
这种车又能用电又能烧油,平时上下班开,就用电,省钱又安静;真要跑个长途回老家,也不怕找不到充电桩,直接去加油站就行,彻底没了续航焦虑。
可以说,在过去的好几年里,插电混动车凭借着这种“远近通吃”的本事,结结实实地火了一把,销量增长速度非常惊人。
但是,市场就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
进入2025年,细心的人会发现,车市的风向好像悄悄变了。
曾经势不可挡的插电混动车,增速明显慢了下来,反倒是之前一直被“续航焦虑”困扰的纯电动车,突然像换了个活法,销量猛地往上冲。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大家的选择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咱们先把时间往回倒个两三年。
那时候,纯电动车的市场份额是绝对的老大,占了新能源市场的八成以上。
但它的短板也特别明显,就是充电不方便、续航里程短,很多人想买但又不敢买,生怕开到半路没电了。
就在这个时候,插电混动车型抓住了机会。
它完美地解决了人们的痛点,你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电车来开,也能当成一辆燃油车来开,给了消费者一个非常安心的过渡选择。
正因为如此,插电混动车的市场占有率一路从2021年的百分之十七点一,猛增到了2024年的百分之四十,几乎抢占了新能源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个阶段的成功,离不开我们中国车企对老百姓需求的精准把握。
比如比亚迪推出的第五代DM-i混动技术,不仅把发动机的热效率做到了世界领先的百分之四十六点零六,让车子在亏电状态下油耗也极低,还把纯电续航里程一下子提升到了两百公里。
这个续航水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覆盖日常上下班通勤绰绰有余,可能一个星期都不需要启动发动机,用车成本大大降低。
吉利汽车发布的雷神EM-i混动系统,发动机热效率甚至更高,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六点五。
这些技术的进步,让插电混动车变得越来越实用,越来越受欢迎。
对于那些传统的汽车大厂来说,发展插电混动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策略,可以在不完全抛弃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发动机技术和生产线的情况下,平稳地向新能源转型,避免了巨大的浪费和风险。
然而,就在插电混动车高歌猛进的时候,纯电动车阵营也没闲着,它们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进行着一场技术大革命。
到了2025年,这场革命的成果集中爆发了,直接改变了市场的竞争格局。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价格。
纯电动车的价格被打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位。
像比亚迪海鸥,官方起步价不到七万块,吉利的星愿也是六万多块钱。
这个价格,对于想买车的普通家庭来说,诱惑力太大了。
而插电混动车,因为它天生就需要一套发动机系统和一套电驱系统,成本上就比纯电动车要高,很难在低价位市场和纯电车竞争。
纯电动车能把价格降下来,一方面是因为电池技术进步了,比如CTP这类技术让电池包的生产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产规模上来了,成本自然就摊薄了。
其次,当年最让人头疼的续航和充电问题,现在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2025年的主流纯电动车型,续航里程普遍都达到了六百公里以上,像小米SU7的顶配版甚至能跑八百公里。
这个续航水平,已经足够满足百分之九十以上用户的出行需求了。
更关键的是,充电速度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800V高压快充技术的普及,现在很多纯电车能做到充电五分钟,续航增加一百五十公里,也就是喝杯咖啡的时间,车子就又能跑很远了。
这种体验,让开纯电车跑长途不再是一件需要精心规划和担惊受怕的事情。
相比之下,插电混动车那一百到两百公里的纯电续航,就显得有些尴尬了,需要更频繁地充电,实际用起来反而可能更麻烦。
再者,国家的政策也在悄悄地引导着消费者的选择。
比如2025年推出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如果你报废旧车去买一辆新的纯电动车,可以拿到两万元的补贴;但如果你买的是插电混动车,补贴就只有一万五千元。
这五千块钱的差价,对于购买十万左右车型的消费者来说,是会直接影响最终决定的。
这种政策上的倾斜,无疑给纯电动车市场又添了一把火。
同时,我们国家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也是世界领先。
现在全国的充电桩总量已经突破了一千万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覆盖率更是高达百分之九十八。
以前是“找桩难”,现在是“桩等车”,充电的便利性大大提升。
这样一来,插电混动车主既要找充电桩又要跑加油站的“双重补能”模式,反而显得有些复杂了。
最后,从长远来看,纯电动车在智能化和后期保养方面也更有优势。
纯电平台就像一张白纸,更容易集成像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城市NOA)这样的高级智能功能,也方便进行整车的软件升级(OTA)。
而很多插电混动车是在燃油车平台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天生在智能化升级方面就受到一些限制。
保养方面就更直观了,插电混动车既要像燃油车一样定期给发动机换机油、换火花塞,又要维护电池和电机系统,等于要操两份心。
而纯电动车结构简单,没有了发动机那一大套东西,日常保养就省事省钱多了。
当纯电动车在价格、续航、充电、智能化等各个方面都追上来甚至反超之后,插电混动车型曾经的优势就不再那么突出了,增速放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市场的选择,最终还是会流向那个技术更先进、体验更好、综合成本更低的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