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咱们老百姓有个特别直观的感受,就是马路上的国产车越来越多了。
以前说起买车,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大众、丰田、本田这些老牌子,但现在,比亚迪、吉利、长安,还有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不仅名字叫得响,车也实实在在地开进了千家万户。
新闻里也总是能看到好消息,说咱们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了世界第一。
每当看到这些,心里那股自豪劲儿,真是别提了。
这感觉就像是看着自家的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能在世界舞台上跟人掰手腕了。
然而,就在这片繁荣和喜悦之下,如果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像个精明的管家一样,翻开咱们汽车产业这本大账本,仔细算一算,可能会发现一些不太一样的情况。
这片看似泼天的富贵,背后是不是也藏着一些隐忧?
咱们这个“大”,到底有多“强”?
这热闹的背后,是不是也有些咱们普通人需要了解的真相?
咱们先来看一组最实在的数字,这可不是瞎猜,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
今年上半年,我们整个汽车行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了五万亿元,这个数字听上去,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了,绝对的家大业大。
但是,利润呢?
净利润是两千四百多亿。
这么一算,利润率只有4.8%。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概念,咱们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大饭店,每天流水成千上万,忙得脚不沾地,可到头来一盘账,每卖出一百块钱的菜,你兜里真正落下的纯利润还不到五块钱。
这个收益,甚至可能还不如把本钱放在银行里买个稳妥的理财产品来得省心。
车企们投入巨大的资金搞研发、建工厂、铺设销售网络,承担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最后的回报率却如此微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没有对比,可能就感觉不到差距。
我们把国内上市的二十多家汽车企业放在一起看,它们在2024年一整年的净利润加起来,大概是六百多亿人民币。
而日本的丰田汽车,仅仅一家公司,同期的净利润换算成人民币,是两千三百多亿。
也就是说,我们一群最优秀的“选手”绑在一起,辛苦一年挣的钱,还不到人家一个“领头羊”的零头。
即便我们把那些还在投入期、暂时亏损的新能源车企,比如蔚来、小鹏给去掉,只算那些赚钱的十七家企业,它们的利润总和也才刚过一千亿,跟丰田比起来,差距依然非常巨大。
这说明,我们卖车的规模上去了,但在赚钱的能力,也就是“品牌价值”和“技术附加值”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再来看看我们引以为傲的出口。
去年我们向全世界卖出了六百多万辆汽车,换回来的外汇是一千一百多亿美元。
而日本,卖了四百二十多万辆,比我们少卖了接近两百万辆,可他们换回来的外汇,也有一千一百多亿美元,跟我们几乎持平。
这道简单的数学题背后,揭示了一个现实:我们出口的汽车,平均单价要比日本车低不少。
我们更多是依靠“性价比”,也就是薄利多销的策略在抢占市场。
这当然也是一种成功,说明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被全球消费者接受了。
但从长远来看,这就像是两个工厂在比赛,我们靠加班加点、生产更多的产品来追赶总产值,而对方则是通过提升技术,让每件产品的价值更高。
我们付出了更多的“量”,才换来了与对方相当的“价”,这背后的辛劳和利润差距,不言而喻。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利润会这么薄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市场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内卷”得太厉害。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价格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你降价两万,我就敢降三万还送全套脚垫和贴膜。
大家都希望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顾客,先活下去再说。
这种模式,让消费者在短期内得到了实惠,能用更少的钱买到配置更高的车。
但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来看,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当所有企业的利润都被压到极限时,它们就失去了持续投入研发、提升品质、优化服务的动力和资本。
这种压力,会像涟漪一样,从汽车厂家一层层地传递下去。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
汽车厂家为了控制成本,会拼命地向上游压价。
供应商为了保住订单,只能在成本上想办法,可能就会在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比如材料的耐久度、工艺的精细度上做出一些妥协。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有些新车开起来感觉不错,但时间一长,一些异响、小故障就慢慢多起来的原因之一。
这并非某个供应商的“黑心”,而是在整个产业链利润微薄的大环境下,一种无奈的生存选择。
压力向下传递,就到了我们最常接触的4S店。
现在很多4S店卖一台新车的利润非常微薄,甚至可能是亏本的。
那他们靠什么生存和发展呢?
答案就是售后服务。
所以,当我们去4S店做保养时,会发现工作人员总是很热情地推荐各种“深度清洗”、“养护套餐”;当我们的车需要更换零件时,会发现原厂配件的价格高得惊人;每年的保险,也似乎在不知不觉中上涨。
这些让我们感到肉疼的开销,其实是整个行业在低利润困境下,为了“回血”而形成的一种商业模式。
最终,这些成本还是由我们普通车主来承担了。
而最让人担忧的是,当一个行业长期陷入低利润的挣扎时,最先被牺牲的,往往是那些需要长期、巨大投入,并且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核心技术研发。
我们必须承认,在电动化、智能化这条新赛道上,中国汽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的车在外观设计、内饰豪华感、智能座舱体验上,甚至超越了很多国际大牌。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更深层次的“硬核”技术领域,我们依然存在短板。
比如,驱动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中的一些核心专利,决定汽车智能水平的高端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还有真正实现无人驾驶所需要的底层操作系统和强大算法,这些领域的关键技术,我们掌握的还不够多。
我们现在取得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全球汽车产业从燃油向电动转型的历史机遇。
但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的,风口也可能会转换。
当全球的科技巨头们在下一代更安全、续航更长的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当自动驾驶技术真正成熟,我们如果还停留在“集成创新”和“性价比”的层面,那么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庞大产能,在新的技术浪潮面前,就可能迅速变成沉重的负担。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
所以,当我们为中国汽车的崛起感到自豪的同时,也需要一份冷静的思考。
我们已经成功地把产业做“大”了,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接下来的路,是如何把“大”真正变成“强”。
这需要我们的车企从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转向追求品牌价值和技术创新;需要整个行业建立一个更健康的生态,让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合理的利润,从而有能力去提升品质;更需要我们在基础科学和核心技术上,沉下心来,久久为功。
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产业的未来,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车主手中那把车钥匙的长期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