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财报亏损,研发投入高,主力品牌销量下滑

一份800多页的中报,最后却只剩下几个数字能让人记住。426.1亿营收、-25.4亿归母净利润、毛利率-1.7%——这串数字在夜班的电脑屏幕上跟一把平底锅似的,直接拍在广汽集团的脸上,把本就攒不起来的利润摊得比煎蛋还薄。广汽财报里的血色让审计师都可能感叹一声:刑侦与会计的悲欢,果然不通用。

假如你是广汽集团的财务主管,这一刻大概只能想念“应收账款”四个字的温存。眼睁睁看着销量下滑、单车利润塌方,“毛利率跌破零”这句名言,挨个敲打着每个主力品牌的虚名:埃安、传祺、本田,少一个都达不到安抚的标准。让人想起法医案卷里遇到的那些:表面无伤,内里失血过多。只不过,这次流的是钱,不是血。

回头看业绩“水分”这茬,说白了无非是一个老把戏:高研发投入、低费用化率。研发这笔账,是最能上下其手的地方。成本先不进表,只走资本化,多年后慢慢摊销。账面亏损巨大,实则不少钱“埋”在研发里,等于给自己留条“技术突破”能翻盘的念想。当然,如果真的做成事了,说不定还真有人写入教科书;要是没成——那就成了会计学里“应摊未摊、三年一跳”的经典案例。

可惜资本市场是健忘又现实的。坏消息一出,能拉你一把的只有确定性。广汽的确定性,现在大概只剩下“失误反复”。一边是对混动增程路线的误判,行业老对手已经高铁入站了,广汽才想起还没买票;一边是华为合作的朝三暮四,本来可以优势互补,结果两年内反复横跳,机会错过得恍若爱情剧里错过的男主女主。

本田的合资盘微增2.6%,算是广汽唯一的“救心丸”。剩下的几个自主品牌,销量从两位数下滑到个位数的希望都谈不上。一价到底、全系降价的促销,换来的是销量和单车均价一起沉底,像是高空作业时只系了半根安全绳——结果你敢信,连绳子都是买一赠一促销来的。

至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真不是钱花得不够多。广汽的研发支出年年超6%营收,堆出来的产品线却左支右绌,好比法医一刀下去,发现伤口里藏着另一个意外死因。埃安销量的超预期下滑、燃油车拖后腿、电动转型犹犹豫豫……这些都不是偶然。市场窗口很窄,谁错过谁被拍死在沙滩上,没有剧本、也没有慢动作。

时间线往回拨一点看:2021年广汽曾入局华为HI模式,后来又撤,转头全靠自己“造车”。短短两年,别人合作结出问界、智界、享界等一堆新品牌。倒是广汽,兜兜转转又回来找“前任”,再搞新合资公司。只不过,这时的行业早已变天,要想用“华望”品牌翻身,难度大概跟零下二十度让受害人自主发热差不多靠谱。

至于人事调整,这一点其实颇有戏剧感。曾庆红卸任,“新官”冯兴亚上任。理想情况下,掌舵人换了船也要灵活转头。但现实是,企业真正的惯性不在谁坐椅子上,而在整套决策系统里。十年的路径依赖,哪怕换了司机,方向盘下的线路老化也不是一朝一夕能修好的。一切看似可控,实际偶有“方向盘锁死”的风险——谁敢再说“稳操胜券”,可能就等着吞回失言的苦果。

听说广汽集团当前市值浮动,投资者信心折损,和受害家庭的“失独之痛”略有相通。市场信心的修复,从没有捷径,无非两条路:持续扭亏为盈,莫名其妙的“利好”不要再玩;或者干脆放低预期,和投资人坦诚交底,别再用“高研发资本化”遮掩真相。简单粗暴就是:牌烂了,就别装高手。弯道超车不成,可以老老实实靠边停车,喘口气、看看路标,别再当着全体股东的面玩漂移。

广汽财报亏损,研发投入高,主力品牌销量下滑-有驾
广汽财报亏损,研发投入高,主力品牌销量下滑-有驾
广汽财报亏损,研发投入高,主力品牌销量下滑-有驾

说来说去,其实没人指望广汽一次性翻身。企业的进化跟物种一样,需要时间和失败,不可能每一次决策都稳准狠。只是,当一次次重大决策失误、路线盲点和“追高又止步”的合作成为惯性,企业家的自信和市场的耐心,迟早有一方会先用光。

“如果你是董事会的一员,还会如何下注?”或者说,面对行业大趋势与内部惯性的拔河,广汽究竟还能向前还是只能原地打转?我们这些外部旁观者,等的也只是下一份中报里,那些数字有没有能让人放下冷饮,不用再拿冷静当作自我安慰罢了。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