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碰撞风波背后:销量、降价与纯电困局
那天在车友群里,阿明突然发了条视频,说理想i8把一辆乘龙卡车“撞飞”了。看着那画面,八吨重的货车轮子都离地了,驾驶室跟货箱分家似的,有点像小时候村口大爷喝多吹牛,说谁家的拖拉机被小轿车顶翻过。没想到这回真让人给拍出来。
发布会当天李想可上心得很,各种预热、微博互动,把气氛烘托得像要搞个春晚。结果视频一出,不光自家粉丝炸锅,连乘龙卡车也懵圈儿——品牌logo没打码,一下子就成了网络主角。这事闹大后,我隔壁修理厂老刘还特意拿手机让我看,“你说这小破SUV真能把重卡掀起来?除非装火箭!”他嘴上嘟囔着,但眼睛里明显有点不服气。
后来几天,两边声明来声明去,看热闹的不嫌事大。有意思的是,这场舆论大战让原本和咱普通人关系不大的乘龙卡车一下涨粉好几万。我妹夫开物流公司,他说最近有人问他:“你们用的是不是那种容易被撞飞的?”弄得他们司机微信群里全是段子。
但流量归流量,该买单的人却没动弹。7月29日i8亮相到现在,就算网上炒得再厉害,也没人见订单爆表。据销售小陈讲,这款新出的纯电SUV原先有三个配置,从32万多到37万不到。他们门店自己统计了一下,下单最多也就六千台,还比不过前几年L9上市时一个小时的大定数量。“老板天天催我们推新款,可客户进来看完都摇头,说还是增程靠谱。”
其实吧,这价格一周就调低,也是憋不住了。本来三十多万能买六座SUV听着挺香,可对手乐道L90才刚上市两天,比它便宜七万块钱,人家三天交付近两千台,那架势直接碾压过去。我们几个常混4S店的老伙计聊天,都觉得现在买纯电豪华SUV的人越来越少,不如花差不多的钱搞个配置高一点、续航更稳妥的增程或者油混型实在。
我亲戚去年刚换过MEGA,本想着支持国产高端MPV,结果开半年下来毛病不少——副驾座椅加热慢半拍,中控屏偶尔死机,还有一次雨刮器莫名其妙停工。他跑售后,被师傅吐槽:“这批次的小问题挺集中,不过厂家一直更新系统。”但他说实际体验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顺滑,“尤其冬天北方路况差,一冷续航掉太快。”
其实早些年理想靠“冰箱彩电沙发”打出名号的时候,我们这些90后的家庭用户还真动心过。但资本市场变脸比翻书快,自从去年股价冲高之后一路走低,每次碰上新品首秀总能遇到点尴尬。这回MEGA本来寄予厚望,却因为外形和网络恶搞P图折腾惨了,现在每月销量多数时候只有一千辆上下。有朋友调侃:“50万级别国产MPV,就指望公务接待撑场面呗。”
今年6月起交付数据又难看起来,一个月3.6万辆,同比跌两成四;7月份更惨,只剩3.07万辆,同比暴跌将近四成。从榜单上看,被零跑反超也是事实,小鹏、小米这些原本做纯电的新玩家也盯上增程市场。我朋友圈里的老司机老王分析,“以前以为只有理想敢玩增程,现在大家都开始学,你还能独占鳌头?”
最麻烦的是基本盘守不住,新车型又卖不起价。不久前看到新闻说,今年市占率30万元以上豪华新能源只剩11.7%,其中纯电萎缩到5%。可偏偏这一档竞争激烈,新品扎堆,比如什么深蓝S9、小鹏G7、小米YU7等等,大伙儿各显神通,要从有限蛋糕里抢份额。
身边还有个细节:有位南方同学反馈,他试驾i8发现底盘滤震一般,高速巡航噪音控制倒不错,但空调制冷速度慢半拍。他怀疑是不是新批次压缩机改配件导致性能缩水,因为之前试驾工程样车时体感完全不同。这类用料调整经常被忽略,其实影响蛮大的,对夏季南方城市尤其明显。据群友自测,有部分首批提车用户反映无线充功能偶尔失灵,需要重启中控才能恢复正常,用起来糟心。
虽然官方宣称现金储备五百多个亿,还在削减研发和管理费用,但终归汽车行业拼的是持续创新和渠道服务。有消息传出李想未来要往人工智能方向转型,不过至少目前主业还是造好每台能让消费者信赖的新车型吧。不然等第二款i系列出来,又遇上一堆劲敌,到底谁笑最后还不好说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文内闲聊及相关公开信息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