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的汽车市场,小米汽车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倒春寒”。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小米SU7系列销量已连续三周环比下滑,第19周销量仅5180辆,较峰值时期缩水近30%。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销量滑坡伴随着“碳纤维机盖虚假宣传”“OTA锁马力”等连环舆情,甚至让创始人雷军罕见承认“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很多人或许会问:“不是说小米汽车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超跑吗?怎么突然卖不动了?”
小米汽车的估值模型是否需要重构?现金流能否支撑长期研发?”
答案,藏在数据与细节的褶皱里。
一、销量断崖背后的三重裂痕
首先,安全信任崩塌:从“智能驾驶”到“致命事故”的代价
2025年3月29日,一辆开启NOA功能的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发生碰撞事故,导致3名大学生身亡。
这场悲剧不仅让公众对小米智驾系统的可靠性产生质疑,更暴露了车企“技术跃进”的致命风险——当营销话术中的“媲美百万豪车”遭遇现实中的电子门锁失效、电池起火,消费者用脚投票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信任透支:4.2万元碳纤维机盖的“皇帝新衣”
小米SU7 Ultra车主花费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拆解证实仅为装饰性设计:鼓风机测试中纸巾纹丝不动,内部未连接散热系统,成本不足万元[3][8]。这种“赛道级空气动力学”沦为“带孔的碳纤维皮肤”,直接触发300多名车主集体维权,要求“退一赔三”[3][8]。对银行从业者而言,这无异于一场品牌信用的“次级贷危机”——当产品溢价无法兑现承诺,市场必然以估值缩水作为回应。
再则:模式失灵:互联网思维撞上制造业铁律
小米试图将手机行业的“快速试错”复制到汽车领域:通过OTA更新限制SU7 Ultra马力至900匹,要求用户完成赛道考核才能解锁性能[3][8]。这种“付费买半成品”的逻辑,在涉及生命安全的重资产领域显得尤为荒诞。正如一位家长所言:“给孩子买玩具车可以试错,但真车不行。”
二、数据透视:小米汽车的“失速曲线”
从上述图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是边际收益递减,每新增1元营销投入带来的销量增长持续收窄;其次是舆情成本激增,4月公关支出同比暴涨220%,但负面声量反升35%;第三是资本连锁反应。港股小米股价单日最大跌幅达5.6%,市值蒸发超700亿港元。
三、当“性价比”遭遇“安全焦虑”
一位上海家长在维权群中的发言引发共鸣:“我宁愿多花3万买传统车企的‘保守技术’,也不敢让孩子开‘实验室里的黑科技’。”这揭示了智能汽车时代的认知鸿沟——
首先是技术透明性缺失:小米在SU7手册中以小字注明“NOA仅为辅助功能”,却在发布会上高调宣传“重新定义智能驾驶”;
其次是责任边界模糊:事故发生后,车企与用户关于“人车责任划分”的扯皮,加剧了公众的不安全感。
因此,建议大家购车前必问三题:
一是辅助驾驶系统的失效场景是否明确告知?
二是电池安全是否有第三方权威认证?
三是售后维权通道是否畅通?
四、小米困局照见的四大产业危机
一是流量反噬定律
过度营销制造的“技术神话”,终将被真相戳破;
二是制造业敬畏心
汽车不是快消品,一次事故足以摧毁十年积累;
三是监管滞后风险
现行法规对OTA远程锁性能、虚假宣传等新问题缺乏约束;
四是用户权益困境
当车企以“用户共创”之名行“风险转嫁”之实,消费者如何自保?
如何破局呢?
我们建议三剂“药方”:
一是技术透明化,采取类似银行的风控思维。比如发布《小米汽车技术白皮书》,公开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及检测报告;建立EDR(事件数据记录)第三方查询平台,仿效特斯拉模式。
二是做好补偿诚意化。对碳纤维机盖维权用户启动“原价回购+积分补偿”方案;以及设立10亿元安全基金,用于事故先行赔付。
三是战略聚焦化(产业分析视角)。暂停SUV新车YU7上市,集中资源解决SU7品控问题;然后就是与宁德时代、博世等巨头成立安全技术联盟,重建供应链信任。
总之,小米汽车的困境,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与制造业规律的碰撞。当车企热衷于用“1548匹马力”“碳纤维风道”等术语制造焦虑时,普通消费者更需要一份“说人话”的产品说明书。孩子的安全从不需要“纽北赛道同款”,可靠比炫技更重要。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估值泡沫”,关注研发费用占营收比、用户投诉解决率等硬指标。
小米现在的问题再一次证明:“流量终会退潮,唯有对技术的敬畏才有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