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厂老陈指着理想L9的发动机直嘬牙花子:"这1.5T的小身板扛着2.5吨的肥车,车企是真敢省啊!"隔壁比亚迪4S店技师冷笑:"知足吧,隔壁问界用的1.5L自吸,跑高速跟哮喘似的!"
这年头增程车的发动机缩水已成行业潜规则,美其名曰"技术革新",实则是精打细算的生意经。别看这些发动机排量比燃油车小两圈,成本却能砍掉四成——毕竟增程器不用扛着变速箱玩变脸,只需死磕热效率这个单项冠军。就像考试只做选择题,当然比全科应试轻松得多。
但排量缩水真能扛住实战?去年冬天有理想车主在长白山玩浪漫,零下25℃的寒夜里,1.5T增程器嘶吼得像破风箱,油耗直接飙到9L/百公里。车企工程师的算盘打得贼精:反正九成用户日常通勤都用纯电,发动机就当备胎使,关键时刻能发电就行。至于那1%的长途需求?多烧两升油又不会死人!
更绝的是NVH障眼法。小排量发动机配上升级版隔音棉,怠速时静得能听见针掉,可一旦满负荷发电,震动能把杯架里的咖啡晃成卡布奇诺。有车主吐槽:"跑高速时增程器动静比柴油货车还大,售后却说这是正常工况!"
这场排量缩水运动的终极赢家怕是车企。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占整车成本15%,到增程车这儿直接腰斩。省下的钱转头就堆冰箱彩电,毛利率直逼50%。反观消费者,既要承受高速工况的油耗反噬,还得为"技术升级"的噱头买单——这波韭菜割得,比德系车烧机油还丝滑。
下次销售吹嘘"热效率全球领先"时,建议直接怼脸问:"亏电爬坡会不会趴窝?"毕竟再精妙的算法,也架不住现实路况的毒打。当车企集体沉迷小排量行为艺术,究竟是技术突破还是成本阉割?答案恐怕藏在车主的加油账单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