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40%的女性车主选择一款智能电动车,原因竟然不是续航和性能,而是因为一位女明星的“单手方向盘”姿势让人感觉开车很酷?
当余承东在2025年3月24日的直播中透露智界R7女性车主占比突破四成时,连他自己都承认:“刘亦菲的代言让科技产品有了温度。 ”
这款车上市5个月大定突破8万台,其中近3万订单来自女性用户,这一切始于一场精心设计的“绯闻营销”,3月8日妇女节,余承东在微博发布黄玫瑰定制车视频,刘亦菲的点赞互动引发全网对两人关系的猜测,单日话题阅读量飙升至15亿次。
这场合作从开始就充满戏剧性。
2025年3月20日华为春季发布会上,余承东官宣刘亦菲成为鸿蒙智行智界品牌大使,而在此前12天,双方已在社交媒体埋下伏笔。
一条黄玫瑰车的视频,因刘亦菲在《玫瑰的故事》中饰演的角色“黄亦玫”形成符号呼应,加上两人突然的微博互关,点燃“恋情猜测”。
这种看似巧合的互动,实则是华为精心策划的悬念营销,先放任绯闻发酵一周,再通过官方发布会逆转叙事,将流量精准引向智界R7的技术展示。 争议声中,华为终端官微互动率一度下降12%,但试驾预约反而增长47%。
刘亦菲与智界的契合度远超表面。
她在《玫瑰的故事》中饰演的黄亦玫,历经20年成长蜕变为独立女性,与智界“赋能新时代精英女性”的定位高度重合。
华为看中的不仅是她的国民度,更是其角色自带的“自由勇敢”精神符号。 官宣海报中,黄玫瑰与数字粒子交织的视觉语言,将冷硬的工业设计转化为可触摸的人文温度。
这种文化嫁接的深层目的,是打破智能汽车“参数竞赛”的僵局。 一位女性用户坦言:“刘亦菲代言让我第一次关注电动车,原来科技可以这么优雅。 ”
华为的营销策略重构了传统汽车广告逻辑。
在《玫瑰箴言》系列广告中,刘亦菲以特工、红裙探戈等突破性形象出现,将车辆功能融入剧情,超大后备箱成为换装空间,泊车动作用来隐喻人生掌控。
这些内容被用户自发二创,衍生出“岁重启人生”等社会议题讨论,使品牌传播升维为全民参与的价值观共鸣。
与此同时,华为线下在12城投放裸眼3D大屏,线上通过余承东与刘亦菲的对话直播吸引500万人次观看,形成立体化传播矩阵。
技术支撑成为转化流量的关键底牌。
当舆论聚焦绯闻时,华为在发布会现场展示城区NCA无保护左转、鸿蒙座舱多设备无缝流转、1000公里续航等硬核技术。
这些功能与刘亦菲日常使用场景自然结合,比如HUAWEI HiCar系统支持语音控制空调、手机导航流转至车机,她在四川旅行时一句指令就能调节车内环境。 这种“科技隐于无形”的体验,恰好契合当代用户对智能产品的期待。
市场反馈验证了情感共鸣的策略有效性。
智界R7的女性车主占比远超行业28%的平均值,且20-30岁用户咨询量从15%跃升至38%。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借此打入家庭消费决策场景,数据显示女性在家庭购车决策中影响力达73%。
一位购买紫色款智界R7的车主表示:“选车时我更关注设计美学和情感连接,而非冰冷参数。 ”
争议始终伴随这场合作。
部分华为老用户质疑绯闻营销拉低品牌档次,某车友群调查显示32%用户认为娱乐化叙事与“硬核理工”调性冲突。
业内也担忧流量转化率不足20%,刘亦菲粉丝与高端车用户重叠度有限。 但这些声音并未阻碍华为推进深度运营:4月17日品牌之夜策划车主与刘亦菲面对面互动,未来还可能开发“明星定制AI助手”,将代言关系升级为情感陪伴。
行业层面,这场合作引发车企营销范式变革。
传统汽车广告偏爱体育明星或功能宣讲,而华为通过价值观输出,将竞争从技术参数转向文化符号。
当特斯拉仍在强调续航里程时,智界R7用玫瑰香氛系统和零重力座椅切入女性需求,甚至将52升前备箱设计为“能装520朵玫瑰”的情感容器。 这种转变背后,是智能汽车市场从“工具属性”到“身份象征”的消费升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