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见过实验室里的老鼠,你大概能想象到一群汽车编辑在某次“极限油耗测试”上的神情。只是小白鼠的迷宫从左拐一圈走到右拐,而我们踩着星途瑶光C-DM的“油门长征路”,左手掐着电量,右手揣着虚荣,脑子里全是“1.3升”的念想。媒体发布会吹得天花乱坠,等轮到真刀实枪上场,其实谁都明白:你要说这场极限测试有多大实用意义——那真不见得,毕竟生活里没人亏着电、关着空调、扒着窗子追求2升以下的油耗,但看着油耗表一格格往下掉,那种快感远比今晚吃进几个卡路里更诱人。
从测车起点说起,这台黑白配色的星途瑶光C-DM寰球版,算得上是“典型实验鼠代表”。入门版,1.5T混动专用发动机搭配大号电池,裸电出发——连电量都只有13%,说实话,这时候整个车的焦虑值应该比测试员本人还高。全程设置几乎完美:出发到点直返去掉了海拔变量,80公里直线拉平所有偶然性。气温适中,空调你别想,取而代之的是“窗户通风法”——左前降开,右后拉下,搞得人人像小时候坐绿皮火车的既视感。所有仪表盘参数设定成“经济模式”,智能“保电”全程陪跑,说白了,司机在这80公里里就一个要求:像个和尚一样驾驶,心无波澜。假如你在路边悄悄把他拍下来,大概率以为他学的是“驾考精进班”第十讲:如何做到不踩油门也能到终点。
我给自己定下的唯一一条策略是:“想象副驾驶座上养了一杯开水,你要坚信哪怕拐90度弯,这杯水也不能洒。”专业点说,就是超精细动力控制——匀速、少刹、缓加油,随时监控自己是不是被红灯逮正着,分每段速度选择最佳转速区。其实你要论现实通勤意义,没几个人能忍受开个几小时80公里,不开空调不上网,只跟着油耗表过日子。毕竟大多数时候,车和人都只想快点到家。
但是呢,这种“科学怪人实验”确实能打破极限。设想世界纪录保持者喝农夫山泉喝到了1秒整,你总不能用这标准要求所有饮水的市民,但他能告诉你,“水其实还能这样喝。”测试当天,顺风顺水,三小时跑完,油耗2.8升。只不过,想跑得再低,那可不仅靠技艺,更要一点玄学加持。比如,精准预判红绿灯,哪怕和马路上时速15公里的阿姨扳手腕,也得争取切绿波段,一个红灯就是一个小黑洞,油耗往里扔。还有,到了坡顶别着急加速,溜坡下去少踩一脚刹车,车和人都能省出不少寿命。职业习惯里面,我最擅长这种“偷天换日”小手段——没错,这次也奏效。数据噌噌往下掉,一度做到2.3升的低位。
接下来的剧情基本可以拍进短视频自媒体:“加入1.76升油,表显油耗1.3升每百公里,电池还涨了12%。”虽然看似穿越了物理法则,其实推算起来就这么回事:1.76升油能发6.5度电,而且全程低速,不打空调,路线接近完美环境。这成绩出来,不光采访组感叹,我自己也差点怀疑是不是加油枪出问题。可惜,神仙也得讲排位,我们拿到的不过第五名。同行那些“暴力驾驶”的,开着空调踩着油门,都没突破5升关。你以为这场竞赛比的是技术?其实更多是陈旧但管用的俗话: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有人问,难道人能练成“极限油耗大师”回家后能靠这本事省钱?我只能黑色幽默地说,这和你小时候背诵“九九乘法表”顶多练就了一个会算账的脑子。对于大多数人,车是要开的,不是拿来矫情“极限省油”的。正如吉尼斯纪录里有人单脚跳绳三万圈,有用吗?没准还伤膝盖。可如果没有这些极限,也无从体会如今新能源混动在技术上的进步空间到底有多大。
平均油耗2.85升每百公里,把五花八门的“开法”综合进去,这个数据就有参考意义了。除去那些“修仙式驾驶”,日常通勤,尤其是在国产新能源混动头部的奇瑞、吉利、比亚迪阵营里,现如今“4升油耗”已是轻轻松松。城市畅路还得更低。混动的大容量电池支持纯电驱动,要是住宅区能充电,跑得多了,每公里成本能打到燃油车的零头。毕竟,“燃油车已死”的论调虽然时髦,但还是要看技术和场景相匹配。不用担忧的续航焦虑和低油耗混动技术,其实是两全之策,没什么好吹的,但无可否认,燃油车还会继续发光发热,只是身上的“牌照”越来越丰富。
这场测试做完,大伙还得商量晚饭吃啥,多少有点“实验完了再回人间”的意趣。油耗测试这种事,终归是一半玄学一半科学,像极了人生,表面讲的是数据,实则拼的是不可控的变量。而那些注重极限的人,到底是煮茶品茗、还是索取日常生活的最优解?这个问题倒值得在下一次长测结束后的归途中再聊聊,你说呢?
你会在日常驾驶中为了省油而极限操作吗?或者,这种经济性的终极较劲,对你而言有没有意义?生活本来就不像一台精密的工程仪器,大多数人图的是舒心,省油只是其中一项副产品罢了。你又怎么看?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