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车企带着四款“新车”跑到德国,这事如果放在十年前,大家八成还会津津乐道,看成中国汽车的里程碑,如今你我听到这消息,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不就是又有几个国产电动新车出国了嘛”?说到底,这样的“全球首发”到底意不意义,又能说明什么?先提个问题,大家觉得,中国汽车从“造出来”到“走出去”,到底靠的是啥?
我承认,东风风行这次在慕尼黑车展放出大招,直接四款新品秀给全世界看,确实是有点气势。星海S7和星海V9主打新能源,风行雷霆、风行游艇照顾油车用户,排面都照顾到了,但这真就意味着我们汽车强大到可以“征服欧洲”了?先别急。我们能在全球展示新车型,是进步;但咱回头问问,这进步到底是“炫技”还是“真本事”?
咱们先看星海S7。中大型轿车,纯电和增程混合,续航高、功率大,还整了个便宜价。国内卖到11万出头也能买了,理论上这价格在欧洲市场也挺有劲。但新势力的“性价比”,用户到底认不认?欧洲消不消费国产电动车,关键是在地头文化——人家喜欢小巧轿车的,咱一搞就是近五米长,能不能适应欧洲巷道?还有一个事,咱们习惯了APP、语音助手啥都在车上,欧洲人的接受度如何?中国的轿车确实越来越会“堆料”,但“堆料”是不是买单的标准?是不是把配置拉到天花板就能全世界通吃?这时候就要问一句:咱们到底是“打价格战”,还是“做产品思维”?
再说星海V9,这车主打MPV大、插混续航夸张,1300公里一箱油一块电,移动会议室。问题来了,欧洲有多少家庭一年能用到这么大体积的车?欧洲的油贵,电池体系也不见得跟中国一样,插混MPV会不会是中国自己玩得嗨,到了国外成了“水土不服”?本地的充电基建有中国那种普及吗?这就需要中国汽车思考一个问题,出海,也得接地气,不能只一味讨好国内用户。
风行雷霆和游艇又是标签鲜明,各自有油版、MPV,配置给满。你说这车的动力、油耗,从数字上真不逊色合资品牌。车联网、液晶屏、语音交互这些面子工程也照顾到了,用户体验越来越走中国互联网路数。但你看,欧洲用户习惯了大众、雷诺、标致,你拿过去的这些“中国风”功能,能不能真让人家心动买账?你到底是比不过大众的“机械味”,还是用“电子味”把欧洲人征服?不会是一堆功能让人看花了眼,最后还要学着用中文语音输入吧?
咱们回头看看,有个核心问题一直没人问——中国汽车出国,是学别人还是做自己?这几年中国造车像极了一个“拼命进步”的学生,别人有什么配置咱都塞,有什么技术咱都拽,对外宣传也做得牛逼轰轰。可这“进步”里边,到底是“模仿”,还是“创新”?全球车展,尤其像慕尼黑这种,拼的是“技术领先”和“产业链硬实力”。中国出海不单是卖便宜汽车,更是要让外国人服气你的技术、认同你的价值观。你说配置拉满这些事,雷军的SU7、小鹏的X9也都干了,大家谁都别小瞧,但“用料”不是唯一标准。
还有一个关键,东风风行这次带出来的都是新能源为主,纯电、增程、插混多路发展。新能源让中国汽车突然有了“弯道超车”的资本,欧洲人看得眼馋不眼馋?现在这个气候,面对欧洲的环保法规,谁都想把新车搞成电的。但咱问一句,人家欧洲本地的电池供应、动力系统,本身也不见得比咱弱。你带着“1250公里综合续航”冲过去,能不能真打开本地市场?再说插混技术,人家丰田、宝马这些厂都玩了十来年,咱的“混动路线”真能让欧洲用户眼前一亮?
大家心里想,一个企业敢往国外整首发,意味着啥?就是你自信到认为“你代表中国汽车实力”,相信自己的东西能和世界最先进并驾齐驱。东风风行这几年确实变化挺大,车型越造越像个样子,技术升级一轮又一轮,价格越压越低,服务也越来越互联网。但全球车展不是秀场,欧洲人想看的不是“你跟我多像”,而是“你跟我有啥不一样”。所以说,国产车厂必须想清楚,是不是准备好在海外玩“持久战”,有卖点、有定位、有耐力,别把事情做成一阵风。
这里我再抛个问题,大家觉得,中国汽车品牌出国,是用产品说话,还是靠“国家名片”撑场面?这场车展说到底,是“东风风行”的本事,还是“中国制造”的面子?别忘了,日本车曾经靠薄利多销、节能实惠把欧美市场打穿,后来韩系车也靠性价比刷存在感,但真正让世界服气的是啥?是可信、耐用、创新。中国汽车眼下还在“便宜好用”阶段,下一步是“让别人信赖并习惯用”。
车展上的每一场新品发布,不只是在秀新技术,也在比拼背后的产业链深度。中国电池、电驱、智能生态,现在哪家都吹得响,但是不是能像“德国工艺”那样被世界无条件称赞?这需要从品牌到产品、服务到售后、市场到文化,全盘布局。现在造车新势力都热衷“跨界合作”,东风风行还和法国共建基地,有没有本事把中国车高端品牌做成里面的主角?你敢在车展上一口气首发四款车不虚,这就是底气。但底气要由技术和服务撑起来,不能全靠价格。
再问一次,大家打算开一个中国车,最在乎啥?是智能座舱、语音助手、续航长,还是“安全但不坏、动力不虚”?对于欧洲用户来说,他们可能更注重驾驶质感、操控体验、品牌声誉。所以中国汽车要出海,不能只是让“会说话的屏幕”成为卖点,还要让“开起来有欧洲范儿”成为底层逻辑。东风风行这次的S7、V9,看得出在技术和配置上很拼,有诚意也有雄心,但究竟能不能改变欧洲人的习惯和审美,这没那么简单。
中国汽车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把“用户体验”放进了造车环节,从前什么都讲机械,现在什么都讲智能化,用APP用互联网整合生活圈。这一点欧洲人也许得花些时间适应,但如果中国造车能让世界体验到“智能出行”的快乐,那就是最大的贡献。但智能也要有边界,也不能为了“多功能”让车变得复杂难用,到头来用户还想回归简单开车。现在看,每一家中国车企出海,都不是只卖产品,更是卖理念和生活方式。
说得再直白点,慕尼黑车展上的中国新车首发,是一次“集体冲锋”,但冲锋需要勇气也需要定力。技术领先、价格合理、智能体验,组合起来就有竞争力;但最重要的是能有一批死忠用户,能靠口碑吃饭。大家知道,早年日韩车也是被欧洲美国人嫌弃,最后还是靠扎实耐用、实用不难买到市场。中国汽车还有很多关要过——品牌、认知、售后、服务,这些东西不是两三年建成的,但这次东风风行首发四车,至少说明中国汽车有了底气,也有了志气。
最后还是让大家想个问题,中国车去欧洲,是“去看看”,还是“去扎根”?如果只是秀炫酷,热闹一场,大家拍拍照片,留个纪念,那绝不是长远之道。若真想和欧洲车企掰手腕,就必须明白一件事——技术要硬,产品要能打,服务要跟得上,还要有把“中国文化”变成世界潮流的耐心。首发四款只是一层壳,里面的肌肉和骨头,才是真功夫。
这次车展大家看热闹是看热闹,讨论归讨论,真正的答案,还是要在欧洲大街上,看谁开的中国车,谁愿意为这些新品牌点赞,愿意推荐给朋友,那才是真的“全球首发”变成“全球热卖”。请大家想明白这个道理——中国汽车的崛起,才刚刚开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