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安全领域,25%偏置碰撞测试被誉为“A柱的终极试金石”。近日,某权威测评机构对小米SU7进行了该项测试,结果发现其A柱变形量远超同级竞品,甚至接近部分经济型轿车的水平。这一结果迅速引发行业对小米首款车型结构安全性的质疑。
碰撞测试回顾:A柱弯折明显,乘员舱侵入量较大在标准的25%偏置碰撞测试中(64km/h),小米SU7表现出以下关键现象:
1. A柱明显弯折:上铰链处变形量达120mm(行业高端车型普遍控制在80mm内); 2. 防火墙入侵驾驶舱:导致假人腿部空间被压缩,增加受伤风险;
3. 方向盘位移偏大:安全气囊接住率降低,侧面反映车身刚性不足。 对比同期测试的极氪001、特斯拉Model 3等车型,小米SU7的A柱变形量多出约40%,与宣传中“超五星安全标准”的说法形成反差。
技术拆解:钢铝混合车身的“软肋” 业内人士分析,SU7的A柱表现或与以下设计相关: 材料强度梯度不足:A柱热成型钢标称抗拉强度1500MPa,但关键连接部位未采用更高强度补强; 吸能结构设计激进:前纵梁过早溃缩,导致碰撞力过多传递至A柱;
制造工艺差异:激光焊点密度相比传统车企偏低,影响整体刚性。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曾高调宣传其“9100吨一体化压铸后地板”,但该项技术对正面碰撞保护作用有限。
小米回应:符合国标,将优化迭代 小米汽车官方迅速作出回应:
1. 强调测试成绩满足C-NCAP五星标准(注:该标准未公开25%偏置碰撞具体数据);2. 指出“变形量≠安全性”,乘员生存空间仍达标;
3. 承诺下一代车型将采用“航母级A柱技术”。 消费者警示:如何看待碰撞测试结果?1. 警惕“应试设计”:部分车型仅优化40%偏置碰撞(C-NCAP主测项目),25%偏置表现存疑;
2. 关注IIHS/TÜV等国际测试:这类机构往往采用更严苛标准;
3. 实际事故关联性:25%碰撞对应现实中的“对向车道偏移撞击”,死亡率极高。 --
结语: 小米SU7的A柱争议,本质上是对“互联网造车”安全底线的拷问。当车企以“智能”“续航”为卖点时,是否该将结构安全视为不可妥协的红线?这一问题值得所有新入局者深思。
(本文基于公开事故报告及技术文档分析,不构成任何品牌否定性评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