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广西北海铁山服务区那辆被雷击中三次的宋PLUS EV。
要知道,自然界中单次雷击命中的概率本就极低,连续三次光顾同一辆车……上一次有这待遇的还是哪吒(捂脸)。
从现场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来看,现场还是挺危险的。
惨白的闪电直劈车顶,瞬间迸发蓝白色火花,即便如此,车辆的金属车身依然像一个坚固的堡垒,将电流牢牢锁在外部。
驾驶员事后回忆,当时只听到三声巨响,车身轻微震动,车内仪表盘短暂闪烁后便恢复正常,自己全程没有感受到任何电击。
这背后,正是“法拉第笼”效应在发挥作用。
要知道,那三道雷电的瞬间电压至少达到1亿伏特,相当于100万节1.5伏干电池串联的威力。如此恐怖的能量,为何没能伤害到车内人员?因为宋PLUS EV的全金属车身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导电空间,电流顺着车顶、车门等金属部件快速流动,最终通过四个轮胎导入大地。轮胎虽然是绝缘体,但在百万伏特级的高压面前,会被瞬间击穿形成通路,就像给电流搭了一座“临时桥梁”。这就像给车内人员套上了一层无形的金钟罩,让高压电流只能沿着车身表面游走,无法穿透金属壳进入内部。
所以说,雷雨天气,躲在车里是最安全的。像这个案例,也正是因为车主始终保持冷静,没有下车躲避,才完美避开了最大的风险。
毕竟空气是优良导体,当雷电在高空形成时,会优先选择距离最近的“接地点”,而站在空旷地带的人,就像一个移动“避雷针”,反而会“引雷上身”,而躲在树下的话,树干被击中后,电流会通过树干传导到地面,形成“跨步电压”,人站在附近,双脚之间的电压差可能达到数万伏,足以致命。

因此,在遇到雷雨天气时,空旷的服务区、高大的树木甚至建筑物屋檐下,都比车内危险得多。相比之下,关闭门窗的汽车,反而成了方圆百米内最安全的“避难所”。
但有一说一,即便躲在车内,雷电对车辆本身多少还是会造成一些“皮肉伤”。雷电产生的强电流和电磁脉冲,可能会干扰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比如行车电脑短路、传感器失灵,极端情况下会造成车辆突然熄火。
不过现代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型,电路系统普遍配备了多重保护装置:高压配电箱里的熔断器会在电流超标时瞬间熔断,电池管理系统会触发断电保护,车载电脑会自动重启恢复功能。这些“防护盾”让故障多为暂时性,很少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我翻了翻最近一段时间汽车被雷击后的案例,发现多数损伤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车身外观,比如车顶漆面被高温灼伤、天线或雷达模块被击穿,就像人被烫伤留下的疤痕;二是电子设备,比如车机屏幕黑屏、倒车影像失灵,类似手机被强电磁干扰后死机;三是极端情况,比如电路短路引发火灾。
比较典型的是4月份湖南常德市的案例:一辆停靠在绿化树下的轿车疑遭雷电击中,引擎盖下方突然冒出火苗,火势迅速蔓延至车身。好在消防部门接警后5分钟内赶到,用高压水枪扑灭了明火。事后检查发现,雷电击中了车辆的发动机舱,高温引燃了线路绝缘层,不过由于车主当时不在车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还有一例发生在海南某高速路段:一辆SUV在雨中行驶时被雷电击中,车顶瞬间迸发刺目的电光,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后方车辆的驾驶员因强光和巨响受到惊吓,集体急踩刹车,导致了短暂的交通拥堵。涉事车辆虽未起火,但车顶的全景天窗玻璃被震碎,车内的中控屏幕、仪表盘全部黑屏,好在车辆还能缓慢行驶到应急车道。经4S店检测,是雷电的电磁脉冲干扰了车辆的低压电路,更换保险和控制模块后便恢复正常。
不过大家完全不必因此过度焦虑。按照目前主流车企的造车标准,新能源汽车的抗雷电能力已经相当成熟。
像比亚迪这样的车企巨头,其车型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各种极端情况,包括电池组外壳使用高强度铝合金,充电接口配备防雷击传感器,一旦检测到异常电压就会自动断电等等。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这次被雷击三次的宋PLUS EV,事后经4S店检查,车身外观完好无损,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均未受损,玻璃也没有任何问题,完全可以正常使用。
这背后,是比亚迪将安全贯彻到底的造车理念,之前豹5在洪水淹没半个车身时仍能正常行驶救人,到如今宋PLUS EV扛住三次雷击,都在印证一个道理:安全才是真正的豪华。
当然,雷雨天气开车出门,还是有一些细节需要格外注意。
虽然车内相对安全,但间接伤害的风险依然存在:比如在雷电击中车辆的瞬间,如果你正抓着车门把手、方向盘或者换挡杆等金属部件,尽管电流不会穿透车身核心区域,也可能因瞬间的电位差感受到轻微电击,这种电击虽然不会致命,但可能让你下意识猛打方向盘,引发交通事故。尤其是身上佩戴心脏起搏器的人群,更要避免接触金属部件,因为电击产生的电磁干扰可能影响设备正常工作。
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打开车窗,哪怕只是一条缝。车辆处于未封闭状态时,就相当于法拉第笼出现了“漏洞”,电流可能通过空气击穿缝隙,直接接触到车内人员。 此外,也不要在雷电天气给车辆充电,充电接口暴露在外,可能成为雷电的“突破口”,导致充电桩和车辆同时受损。
另外,停车时要避开高大的树木、电线杆、广告牌等“引雷体”,这些物体被雷击时,可能通过接触或感应对车辆造成二次伤害。如果在高速上遇到强雷雨,最好开启双闪灯,减速到最低限速,就近驶入服务区躲避,不要停在应急车道,因为应急车道通常位于空旷地带,反而更容易被雷电“盯上”。
总体而言,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汽车的法拉第笼效应能大幅降低雷电风险。即便车辆被击中,可能出现熄火、电子设备失灵、外观受损甚至起火等情况,但只要正确应对,车内人员的安全基本能得到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