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看吉利在瑞典研发中心的探访报道,里面提到的几个技术细节值得聊一聊。吉利在欧洲的研发体系分工挺清晰:德国研发中心主要负责底盘与性能调校,典型的“欧式操控”风格;而瑞典研发中心则更偏向安全技术和架构开发,很多新平台的“底子”其实都从这里出来。
在技术层面,这次提到的 Dynamic AI 系统让我印象比较深。传统的驾驶模式调整,一般就是舒适、运动、经济这类预设逻辑,更多是固定程序。而Dynamic AI更像是一个实时学习的动态控制系统——它会结合驾驶员的操作习惯、道路几何、实时路况信息来生成驾驶画像,然后随时调整动力、转向和底盘反馈。
理论上,它能让一台车的性格更贴近驾驶者本身,而不是让人去适应车辆。
配合的还有所谓“动态域控”,其实就是把动力、转向、制动这些原本分散的控制单元集中在一个“中枢”里,通过AI算法来协同各个执行器,让车身姿态始终在最佳状态。再加上硬件部分,比如前后主动稳定杆、48V高功率电机辅助调节,响应时间据说能做到0.2秒;再结合双腔空气悬架和双阀电磁减振器,调节范围比传统方案大两三倍。
纸面数据看,确实能提升舒适性和操控极限。不过,工程上我更关心的是长期可靠性,比如AI的学习在极端工况下是否稳健?电控稳定杆和空气悬架的耐久性如何?这些才是决定量产车体验的关键。整体来看,吉利这种把传统机械调校和AI结合的方向,确实有一定前瞻性,但最终效果,还得等装在量产车上跑几年才知道。
全部评论 (0)